Microsoft 在2025年7月正式推出了 Edge 瀏覽器中的全新實驗功能 — Copilot Mode,帶來嶄新的網路瀏覽體驗,此功能結合了先進的人工智能(AI)技術,旨在提升用戶操作瀏覽器的效率與便利性。傳統的瀏覽器使用方式多為開啟分頁、搜尋、閱讀,再重複此過程,雖然已沿用多年,但並未根本改變瀏覽的本質。Copilot Mode 則希望打破這個框架,將瀏覽器從被動的工具轉化為主動協助用戶的智能夥伴。 啟用 Copilot Mode 後,使用者將看到一個以 AI 為核心的全新首頁,使用者可以直接透過搜尋、對話或指令輔助來瀏覽網頁,AI 不僅能理解使用者的研究主題與需求,還能預測接下來的行動,主動提供相關建議,甚至協助自動化某些繁瑣任務。這種互動方式不同於單純須手動點擊的傳統瀏覽器,Copilot Mode 更像是一位協作夥伴,能協助整理資訊、過濾繁雜的資訊流,讓用戶更專注於目標,同時維持高標準的安全與隱私控制。 具體來說,Copilot Mode 包含了以下幾項核心功能: 智能新分頁頁面:將搜尋、聊天與導覽結合,提供更直覺且效率提升的瀏覽入口。 快速輔助(Quick Assist):無論在瀏覽任何網頁,使用者隨時可向...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快速發展,深度偽造(deepfake)語音詐騙已成為一大安全威脅,尤其在香港與台灣等地,相關詐騙案件呈現爆炸性增長。這種詐騙利用AI進行聲音克隆,能以極高的相似度模仿目標人物,是犯罪集團實施社會工程攻擊的新利器,造成極大的財務損失與信任危機。 首先,該類詐騙的核心技術是AI語音克隆,只需15至30秒的目標聲音樣本,例如來自社交媒體、公開影片甚至語音留言,即可透過如Eleven Labs、Speechify和Respeecher等工具製作出逼真的語音深度偽造。這種技術不僅模仿聲音音色,還可根據需求即時生成各種語句,令詐騙電話或錄音聽起來真實可信,騙子會冒充受害人親友或高階主管,聲稱遇到緊急狀況,如被綁架、急需保釋金或公司財務轉帳等,迫使對方匆忙轉賬。 統計數字令人震驚。2024年,全球聯絡中心的深度偽造詐騙活動暴增680%,詐騙嘗試也增加26%。保險業合成語音詐騙更飆升475%,零售聯絡中心中平均每127通電話就有1通為詐騙電話。至2025年上半年,深度偽造相關詐騙案件激增,全球累計損失高達8.97億美元,其中4.1億美元於今年上半年發生,幾乎是去年全年的四倍。 此類技術威脅之大,不僅限於普通民眾。2024年,一宗香港跨國企業財務人員因收到多段由深度偽造聲音與視頻組成的指令,誤以為是高層主管親自操作而匯出超過2,500萬美元,成為本地深偽詐騙的著名案例。此外,美國國務卿Marco Rubio的聲音也被偽造成電郵語音留言,試圖竊取敏感信息,儘管未成功,但凸顯深度偽造技術已被高度惡意利用。 傳統的身份驗證方法如知識問題驗證(KBA)及一次性密碼(OTP),對抗這種假聲偽裝的效果日益有限。研究指出,53%的詐騙者能通過KBA驗證,四分之一能通過OTP挑戰,甚至16%的案件涉及來電顯示偽造。專家建議組織及企業必須導入多因素驗證、活體檢測(real-time liveness detection)和風險評分,以加強防護。 面對這些威脅,防範措施必須同時注重個人和企業層面。在個人層面,應保持警覺,降低在公開平台分享語音錄音的頻率,因為詐騙者往往從TikTok、Instagram等社交媒體蒐集素材。家人與親友間亦需相互提醒,確保遇到緊急求助電話時進行多重核實,避免因情緒驟變而上當受騙。企業層面則應加快升級安全系統,利用多樣化的認證方式,以及加強員工教育和風險識別訓練。 除了語音深度偽造,AI技術還被用於生成極具欺騙性的電子郵件(phishing)、短訊(smishing)及AI驅動的社交媒體機械人操控,這些手法與深度語音詐騙相輔相成,共同推高詐騙的複雜度與嚴重性。專家預估,到2025年深度偽造詐騙可能再增長162%,聯絡中心詐騙損失將觸及445億美元,而零售業遭受的詐騙率可能翻倍至每56通電話就有1通詐騙案件。 總結而言,隨著AI語音克隆和深度偽造技術日益成熟與普及,這類詐騙正快速滲透至個人、企業甚至政府層面。防範之道在於提升認知、強化技術防護及跨部門合作。唯有用科技反制科技,並培養全民防詐意識,才能在這波AI詐騙浪潮中守護自身利益,減少社會損失。 #深度偽造 #AI語音克隆 #詐騙防範 #聯絡中心安全 #人工智能安全
Meta Platforms(簡稱Meta)在2025年的人工智慧(AI)領域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人才爭奪戰,目標是成為通用人工智慧(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領域的領頭羊。Meta在AI上的大手筆投資和積極挖角行動,已成為科技產業內外矚目的焦點。這場高賭注的競爭,不僅牽動著科技生態,也重新定義了全球AI人才市場的遊戲規則。\n\nMeta的AI野心表現在巨額資金投入和戰略布局上。2025年,公司斥資150億美元入股Scale AI,並計畫動用650億美元打造AI基礎設施,同時展開所謂的「人才閃電戰」,席捲OpenAI、Google及Apple的頂尖AI研究人員。這種以速度和資金為核心的策略,意在迅速縮小與OpenAI及DeepMind等競爭對手的技術差距,並在AGI的研發上占得先機。Meta新成立的Superintelligence Lab,就是此一策略的重心,集結多位世界級AI專家的力量,致力於解決如Llama 4模型中的技術瓶頸,提升AI模型的推理和決策能力。\n\n在人才引進方面,Meta不惜重金挖角業界大咖,提供高達數千萬甚至上億美元的簽約獎金。以新任Superintelligence Lab首席科學家Shengjia Zhao為例,他過去是OpenAI原版ChatGPT團隊的重要成員,並在GPT-4及其他前沿模型研發中扮演關鍵角色。Zhao自2025年6月加入Meta後,不但成為新實驗室的共同創辦人,且在很短時間內被馬克·祖克伯格正式任命為領導人,負責制定實驗室的研究方針與科學策略。陪同他共同領導團隊的還有從Scale AI轉投Meta的首席AI官Alexandr Wang,這位前CEO受聘後進一步強化了Meta的核心科研力量。\n\n除了人才層面的強化,Meta亦積極重塑其數據中心營運策略。旗下的Prometheus 1GW(位於俄亥俄州)與Hyperion 2GW(路易斯安那州)等AI超級數據中心,裝備了最先進的NVIDIA H100 GPU及針對AI優化的基礎設施。這類龐大且高效的運算資源,加上美國政府通過One Big Beautiful Bill(OBBB)提供的稅務優惠,令Meta能迅速提升其計算能量,與Google、Amazon等業界巨頭的資源競爭媲美。\n\n然而,這場人才與資金之戰也引發業界不同聲音。OpenAI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在2025年6月公開指稱Meta提出給其研究人員的報酬高達一億美元,但他同時強調OpenAI核心成員並未被這樣的高薪挖角所動搖。Altman將OpenAI的文化塑造成「以使命感及長期忠誠為核心」,強調團隊穩定性和價值觀優於單純的薪酬激勵。此說法無疑在業界點燃了關於「錢VS使命」的辯論,反映出AI競賽不僅是技術之爭,更是企業文化與人才策略的較量。\n\nGoogle旗下DeepMind執行長Demis Hassabis也表示,Meta的挖角策略是一種理性的行動,因為「他們在AI競賽中處於落後位置,必須有所作為」。Hassabis認為,雖然金錢激勵重要,但更多AI科學家看重的是如何安全且負責任地引導該技術發展。這段話從側面說明,Meta的積極擴張不僅是一場人才爭奪,也伴隨著行業內部對技術未來方向的深刻思考。\n\n值得注意的是,在Meta內部已有長達十年以上的AI首席科學家Yann LeCun,負責公司基本AI研究(FAIR,Fundamental AI Research)並推動AI長期理論與新範式的突破。雖然LeCun的工作與Superintelligence Lab有所區別,但在整個Meta...
OpenAI與Elon Musk之間的紛爭,成為當前人工智能(AI)產業中最受矚目的戲碼之一。兩位矽谷巨頭Sam Altman與Elon Musk,曾於2015年共同創立OpenAI,旨在推動AI以造福人類的非營利使命。不過,隨著OpenAI從非營利組織轉型並創立營利子公司,兩人的理念與利益衝突日漸加劇,最終演變成法律與公開戰役。 Sam Altman帶領的OpenAI,近年來在AI領域取得顯著進展,尤其是旗下著名產品ChatGPT更是掀起熱潮。Altman主張,為了維持在AI競賽中的領先地位,OpenAI必須擁有更靈活的資金調度機制,因此在組織架構改變上,推動成立帶有營利性質的子公司。該策略雖有助於吸引巨額投資及促進技術研發,但也引來Musk強烈反彈。Musk認為OpenAI原本承諾將保持非營利性,為人類福祉服務,而轉型營利可能違反最初的協議,甚至涉及法律問題。他多次透過訴訟控告OpenAI涉嫌欺詐與違約,試圖阻止該公司變更企業結構。 此外,Elon Musk於2018年已退出OpenAI董事會,並成立自家的AI公司xAI,成為OpenAI直接競爭對手。兩人不僅在企業經營理念存在分歧,連公眾媒體上的口水戰也層出不窮。Musk嘲諷Altman為“Scam Altman”,質疑其誠信,而Altman則回應Musk是“心情不佳的人”,雙方矛盾愈演愈烈。Altman更公開指出Musk利用其社交平台X(前稱Twitter)操控演算法,為自己及旗下企業謀取私利,甚至打壓競爭對手。 這場紛爭不僅僅是兩名科技領袖的個人恩怨,背後更反映出AI產業版圖的博弈。OpenAI的戰略發展與資金運作直接影響其在全球AI技術競賽中的地位,尤其在中美等大國搶奪AI主導權的背景下,OpenAI的未來走向引人關注。Sam Altman更曾公開談到人工智能超越人類智慧(superintelligence)即將來臨的迫近,以及AI帶來的諸多挑戰包括偏見與審查問題。 2023年11月,OpenAI董事會更驚人地宣布立即解除Altman的CEO職務,理由是缺乏「一致誠實溝通」,此舉震驚業界並引發多方猜測。隨後OpenAI多名高層相繼辭職,局勢一度動盪。Altman立即籌劃新AI創業項目,吸引了風險投資大咖Sequoia Capital及Vinod Khosla等的關注。與此同時,包括美國監管機構在內也開始審視OpenAI與主要投資者Microsoft之間的關係及內部通訊是否涉及誤導投資者,法律風險持續升溫。 歷史上,Musk曾建議OpenAI必須「立即每年籌集數十億美元,否則放棄」(2018年公開的往來電郵記錄),顯示他其實支持組織的營利化方向,但隨後轉向反對該公司目前的變革路線。此外,兩人對AI安全與未來的看法仍有較大分歧,Altman積極推動AI技術開發與應用,而Musk則多次公開警告AI可能帶來的風險,需要更加謹慎管理。 從這場長達數年的糾紛,可以看出當今AI界的競爭態勢及技術與利益的交織複雜。OpenAI在全球AI版圖中的地位,以及兩大創始人間的矛盾,彰顯了創新技術背後的商業與倫理難題。對香港及台灣的讀者而言,這不僅是一場國際科技風暴,也影響未來數位經濟與產業發展趨勢,值得持續關注。 #人工智能 #OpenAI #ElonMusk #SamAltman #AI競爭
人工智慧新創公司Perplexity在2025年8月12日震撼業界,宣布以345億美元的現金出價購買Google旗下的全球最受歡迎瀏覽器Chrome,此舉迅速成為科技和投資圈熱議焦點。這項出價不僅遠超出Perplexity先前的18億美元估值,還是在Google可能因反壟斷調查被迫剝離Chrome業務的背景下提出,顯示出Perplexity野心勃勃,試圖在全球瀏覽器市場掀起變局。 Perplexity此次收購提議操作代號為“Project Solomon”,根據公司提供的條款表示,這將是一宗非約束性的資產收購交易,並標榜會依反壟斷案件的要求量身訂造相關救濟方案。除了提出豐厚收購金外,Perplexity在條款中特別承諾,收購完成後至少會維持Chrome連續100個月的服務穩定與客戶支持,同時保證用戶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預設設定,不會強迫限制使用者的選擇權。此外,Perplexity計畫未來兩年內對Chrome投資30億美元,力求帶動瀏覽器技術革新與功能擴展。 此次交易消息曝出後,整個矽谷與華爾街都為之一震。Perplexity不僅推出了此震撼作秀,也在同期正式對外發布其自家AI瀏覽器Comet。相較於Chrome僅有透過附加元件才可啟用的人工智慧功能,Comet內建的AI助理常駐於瀏覽器右上角,能即時為使用者匯總內容摘要、跨標籤比對資訊、並自動化處理任務如會議預訂、電子郵件發送及事件提醒等多種日常行動,為用戶帶來更流暢的瀏覽體驗。這種具備上下文感知與整合協同能力的AI代理人,正逐步改寫使用者與瀏覽器互動的方式,使瀏覽活動越來越傾向於「會話式」操作。 從行業角度看,Perplexity此舉極可能對瀏覽器市場和更廣泛的網路生態帶來深遠影響。作為現行瀏覽器霸主的Google,因遭受司法部的反壟斷訴訟,加上自身AI戰略步伐落後,已面臨市場及監管雙重壓力。倘若Chrome最終轉手,它可能成為包括OpenAI在內的多方競爭者角逐焦點,而Perplexity若成功收購,不僅會大幅擴展其市場觸角,更可能打破Google長期對網路搜尋及瀏覽瀏覽的壟斷,為用戶引入更多元的選擇。專家認為,打造「下一個Google」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信任、用戶習慣與規模經營的長期戰役,Perplexity雖處於初期階段,但已展現出不容小覷的市場野心。 然而,業內消息指出,部分Perplexity的投資者尚未被告知此次與Chrome交易的計劃,有觀察家對其財務策略持保留態度。儘管公開的資金支持來源不明,Perplexity向媒體表示已獲大規模風險資本基金全力支持,顯示此收購案背後資金籌措並非空穴來風。 在AI驅動的數位時代,Perplexity憑藉Comet瀏覽器打造了一條不同於傳統的產品路線,以更加智能化、自動化的體驗切入瀏覽器市場,反映出業界對搜尋與瀏覽「人工智慧原生化」的大勢認同。隨著科技巨頭風雲變色,Perplexity此舉象徵了新興AI公司的崛起與傳統霸主地位的挑戰,未來幾年將是觀察該產業翻天覆地轉變的關鍵期。 #人工智慧 #Perplexity #Chrome收購 #Comet瀏覽器 #谷歌反壟斷
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近日公開表達了對年輕世代深度依賴ChatGPT這類人工智慧工具的擔憂,指出這種過度依賴可能帶來負面影響,甚至是危險的。他在2025年7月一次聯邦儲備銀行的公開場合中提到,不少年輕人已經不僅是將ChatGPT當作回答問題的搜尋引擎,而是進一步將其視為人生決策的依靠,甚至像是他們的「生活顧問」或日常操作系統,這種現象在20多歲至30多歲的世代尤為明顯,而大學生使用ChatGPT的深度和頻率則更高,許多人透過連結各種文件及預設指令整合AI於日常生活。 Altman談到,有年輕人會說:「我無法在沒有告訴ChatGPT我所有情況的前提下做任何決定,因為它了解我、了解我的朋友,我會依照它的建議去做。」這種情感上的依附,他認為令人非常不安,也暗示了AI帶來的「盲目信任」風險。他強調,人們不應該對AI抱有過度信任,因為AI本質上并非萬能,也存在錯誤和偏差的可能性。 這種情況不僅是個別現象,而是相當普遍的趨勢,一項針對1060名13至17歲青少年的調查顯示,約有72%的青少年至少使用過一次AI伴侶,而52%的人每月至少使用幾次AI工具,且其中有一半受訪者表示他們信任從AI那裡得到的建議。值得注意的是,年齡越小的青少年對AI的信任度越高,顯示年紀較輕的用戶更容易對AI產生依賴感。 除了情感依賴的問題,Altman也提到隱私和法律層面的挑戰。越來越多用戶將ChatGPT視作心理治療師或生活教練,進行敏感的心理諮詢。然而,這些與AI的對話並不享有和真正的心理醫師或律師一樣的法律保護,無法確保對話內容在法律訴訟中不被披露。OpenAI的政策指出,雖然用戶刪除的聊天記錄在30天內會被永久刪除,但依法律或安全需求仍有可能被保留。Altman強調,未來如何保障用戶與AI對話的隱私權,是一個亟需解決的重要議題。 此外,Altman也對社交媒體對兒童造成的心理影響表示擔憂,特別是在沉迷與成癮問題上。他認為,隨著AI技術越來越融入生活,如何在推動創新同時防範負面影響,將是未來重要的挑戰...
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迅速發展,世界正進入一個全新時代,教育和技能培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OpenAI首席經濟學家Ronnie Chatterji近期分享了他對未來兒童教育的四大關鍵技能觀點,這些技能將幫助下一代在AI時代中更好地適應並茁壯成長。這些核心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維、適應力、情緒智商與財務數學能力,都是不容忽視的未來生存之本。 \n\n首先,批判性思維被強調為最重要的基礎技能之一。Chatterji認為,面對不斷變化的AI技術、氣候環境與國際局勢,孩子們必須學會主動識別問題,分析情況,而非單純依賴指令行事。掌握批判性思維能幫助他們不被資訊洪流所淹沒,培養出獨立判斷能力,這種能力將成為未來職場和生活中的必備利器。 \n\n其次,適應力或稱為「神經可塑性」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這個變革頻繁的時代,環境、技術、政策都在迅速變化,孩子若能培養出彈性、韌性和靈活調整的能力,才能迎接不確定的未來。Chatterji特別指出AI技術的進步、氣候變遷及全球政治局勢都要求年輕一代具備高度的應變能力。這種適應力不只是面對環境困境,更是終身學習的關鍵。 \n\n第三,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在AI普及後的人際合作中更顯重要。隨著機器越來越多地接手技術性工作,如編碼與數據處理,人類獨有的情感理解與人際互動技能,成為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優勢。Chatterji提倡孩子們加強自我覺察、同理心與人際溝通技巧,使他們能在AI輔助的環境中成為良好的合作夥伴,而非單純的技能執行者。 \n\n最後,財務數學能力(Financial Numeracy)也被納入必備技能之一。即使在科技發達的年代,理解基本的數學原理、能在沒有計算工具輔助下進行估算仍不可或缺。此外,Chatterji強調書寫能力的重要性,儘管現代的語音轉寫技術和文字處理軟體方便了書寫工作,孩子們仍需保有良好的書寫技能以清晰溝通和思考。 \n\n這一套教育理念呼應了全球科技領袖的共識,例如Reddit創辦人Alexis Ohanian與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等,都強調AI素養的普及同時不能忽略閱讀、寫作及算術等傳統核心能力。這種雙軌思維使孩子們既能掌握新興科技,也能保有基本的人類應用技能,面對未來職場的各種不確定性。 \n\n在香港與台灣地區,有關人工智能教育的推動亦日趨積極。以2025年6月底至7月初舉辦的「數字教育周2025」為例,透過「學與教博覽」及專業工作坊,展示了將AI技術融入語文及不同科目教學的創新方法,並緊貼國家和地區科技發展策略。香港教育局推動的創新科技和人工智能教育,致力裝備年輕一代掌握未來所需技能,促進數字轉型與創科目標的達成。 \n\n此外,優必選與香港大學合作,積極構建大灣區人工智能教育研學基地,涵蓋K-12至職業教育多階段人才培育,計劃服務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為國際AI教育人才的搖籃。這種跨地區合作顯示華人社會對AI教育重視的持續升溫與實際落地。 \n\n值得留意的是,2025年也被業界視為AI Agent(人工智能代理)技術大幅進步與普及的關鍵年。AI Agent具備自主學習及策略調整能力,不僅能簡化人類工作流程,也會在教育和醫療等領域帶來重大變革。這種智能化的數字勞動力將與人類合作,要求教育體系不斷革新,讓學生具備操作和理解AI的能力,同時發展人類特有的創造力與同理心。 \n\n綜合以上,面對AI驅動的未來世界,教育必須超越傳統學科,聚焦批判性思維、適應力、情緒智商與財務數學能力這四項核心技能,才能培養出既能掌握科技工具,又具備不可替代人類價值的下一代。這不僅是對個人競爭力的投資,更是社會整體穩定與創新的關鍵。面對快速變遷的環境,這些技能將是孩子們走向未來的最強助力。 \n\n#人工智能教育 #未來技能 #批判性思維 #情緒智商 #數位轉型
在人工智慧(AI)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教育領域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焦點。微軟(Microsoft)、OpenAI與Anthropic三大科技巨頭攜手合作,共同發起了一項總投資達2300萬美元的創新教育計畫,目標是為美國基礎教育(K-12)階段的教師提供免費且系統化的AI培訓,並將於今年秋季在紐約市成立全國人工智慧教育學院(National Academy for AI Instruction,簡稱NAAI)。這不僅標誌著AI技術在教育界的深度滲透,也展現出科技公司對教育未來的積極布局。 該計畫將由美國教師聯合會(AFT)主導,面向其約180萬名會員開放,首階段目標是在未來五年培訓40萬名K-12教師。培訓內容涵蓋AI技術基礎、教學應用實務、課程設計、評分系統優化、溝通協作以及教室管理等多個層面,並通過面授研討會、動手實作以及線上學習模組多管齊下,確保各地區、不同教學環境的教師皆能從中獲益,即使偏遠或資源不足地區的教育者亦不被遺漏。首個實體培訓中心設定於紐約曼哈頓,未來將拓展到全國其他城市,並結合遠距教學,讓資源得以最大化傳遞。 這一教育培訓計畫的核心理念是利用AI提升教師教學效率和創造力,而非取代教師角色。透過AI技術,教師能更輕鬆地進行課程規劃、個性化作業設計及學生輔導,優化繁重的行政工作,進一步增強學生的互動和參與度。此外,計畫中特別強調AI倫理課題,包括數據隱私、偏見監控及學生安全等,旨在保証AI技術應用的透明、公正與安全,回應了家長、教師和社會各界對AI教育潛在風險的關切。 OpenAI首席全球事務官Chris Lehane表示,此舉是為了讓教育者成為AI技術的積極推動者和監督者,確保AI在教學中發揮正面的輔助作用,真正為學生帶來利益而非損害。他強調,AI的應用應該圍繞「民主AI」的原則,尊重個人自由,鼓勵創新與公平,避免集中權力或技術獨裁的風險。 另一邊廂,OpenAI在全球範圍內也積極推進「民主AI基礎設施」計畫,與美國政府及日本軟銀集團合作,投入高達5000億美元建設安全、在地化的AI數據中心,滿足各國對數據主權和安全的嚴格要求。特別是在亞洲市場,OpenAI推出了數據駐留計畫,支援日本、印度、新加坡和韓國等地的企業和組織將數據存放於本地,以遵循區域法律與文化需求,提升AI工具的本地化服務能力,擴展ChatGPT Enterprise和ChatGPT Edu等產品的使用範圍和效率。這種量身訂製的合作模式,彰顯了OpenAI對於多元文化和法規差異的尊重與因應,促使AI技術更廣泛且安全地應用於健康照護、教育及公共服務等多個領域。 綜觀此次微軟、OpenAI及Anthropic在教育領域的跨界合作,以及OpenAI推動全球數據駐留和民主AI基礎建設的多元舉措,顯示了未來AI與教育深度結合的趨勢。對香港及台灣的教育界來說,這不僅是觀察國際教育科技發展的典範案例,也是未來引進與整合先進AI技術,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體驗的重要參考。隨著AI技術日益成熟,如何在保障師生權益與隱私的前提下,合理且創新地使用AI輔助教學,將成為各地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實務者必須重視的課題。 #人工智慧教育 #OpenAI #民主AI #教育創新 #數據駐留
TL;DR(給趕時間的你) GPT-5 是什麼?為何值得關注 如果把前一代 GPT 想成「很能幫忙、但偶爾凍結」的助理,GPT-5 的重點就是在速度、穩定、理解與判斷上更上一層樓。它更能理解「你要它做什麼」,也更能在複雜任務中「先想清楚再回答」。同時,它對於圖片、PDF、表格、投影片截圖、甚至影片畫面等多模態內容的理解力也更強。 功能總覽 1)更快,但遇到難題會「想久一點」 2)多模態理解升級(圖像、文件、表格、影片畫面) 3)內容創作更自然(寫作 / 腳本 / 行銷文案) 4)程式設計與修錯更穩 5)代理式工作流(Agent / 工具串接) 6)長上下文與長文處理(*以官方為準) 7)可控輸出與格式約束(*以官方為準) 8)安全與可靠性 誰最適合用 GPT-5?常見情境...
OpenAI 最新推出的 gpt-oss 系列模型,包括 gpt-oss-120b 與 gpt-oss-20b,代表了開源語言模型的新里程碑,將強大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以開放權重方式提供給全球開發社群,特別適合香港及台灣等地對新世代 AI 技術需求日益增長的市場。這兩款模型均遵循寬鬆的 Apache 2.0 授權條款,並具備優異的推理與工具使用能力,是首次由 OpenAI 自 GPT-2 以來大規模開放的權重模型,開啟了人工智能民主化的新篇章。 在架構設計上,gpt-oss 模型基於先進的 Transformer 架構,並運用了專家混合(Mixture-of-Experts, MoE)技術,以減少每次推理啟動的參數數量,達到高效的運算表現。以 gpt-oss-120b 為例,總共有約 1170...
美國FDA藥物監管與人工智能指南分析 近年來,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對於藥物的監管和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FDA一直致力於確保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並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逐步完善了人工智能在藥物開發和監管中的應用。這篇文章將探討FDA對於藥物監管的最新動態,以及人工智能在其中發揮的作用。 FDA藥物監管簡介 FDA作為美國的主要藥物監管機構,負責確保市場上的藥物是安全且有效的。監管過程包括藥物的研發、臨床試驗、批准和上市後監察等多個階段。FDA的監管目的是保護公眾健康,同時促進醫藥技術的進步和創新。 人工智能在藥物開發中的應用 人工智能(AI)在藥物開發中的應用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展。AI可以幫助藥物開發者進行藥物目標的發現、藥物設計、臨床試驗設計等工作。例如,AI可以通過分析海量的生物數據,快速地找出潛在的藥物靶點,從而大大加速藥物的研發過程。同時,AI也可以用於預測藥物的副作用和毒性,進一步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AI在藥物設計中的角色 在藥物設計中,AI可以快速模擬和評估不同藥物候選物的結構和活性,幫助科學家們選擇出最有前途的藥物。這樣既節省了時間,也降低了藥物研發的成本。AI還可以幫助優化藥物的化學結構,使其更好地與生物目標結合,從而提高藥物的有效性。 AI在臨床試驗中的應用 AI也可以在臨床試驗中發揮重要作用。通過AI分析患者的臨床數據,科學家們可以更好地了解藥物在不同人群中的效果和安全性。AI還可以幫助設計更有效的臨床試驗方案,例如選擇最合適的試驗對象,確保試驗的結果更具代表性和可靠性。 FDA對AI的監管和指南 FDA在承認AI在藥物開發中的重要性同時,也對AI的應用提出了明確的監管要求。FDA強調,AI系統在藥物開發中的使用必須符合嚴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標準。同時,FDA也提供了指南,幫助開發者了解如何在藥物開發中正確地使用AI。 AI系統的審核過程 FDA對AI系統的審核注重於其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開發者需要提供充分的證據,證明AI系統的輸出是可靠且準確的,並且能夠在實際應用中有效地發揮作用。這些要求保證了AI在藥物開發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未來展望 隨著AI技術的不斷進步,AI在藥物開發中的應用將會越來越廣泛。FDA的監管和指南將會不斷更新,以適應AI技術的發展。未來,AI可能會在藥物的個體化治療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通過分析個體的基因數據和臨床數據,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結論 美國FDA對於藥物的監管和人工智能的應用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引入AI技術,FDA旨在促進藥物開發的效率和安全性。這些努力不僅對於美國的藥物開發有著深遠的影響,也對於全球的醫藥產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FDA藥物監管 #人工智能在藥物開發 #AI醫療應用 #藥物安全與有效性 #個體化治療
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於2025年7月於華盛頓特區聯邦儲備委員會主辦的金融業研討會中,對即將來臨的AI驅動金融詐欺危機發出嚴重警告。他指出,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普及,金融機構中常用的語音指紋身份驗證系統正變得極度脆弱,因為AI可以模仿客戶的聲音進行欺詐行為,使得這類防護措施「完全被突破」[1][3]。Altman直言依賴語音認證來進行大額資金調度是“瘋狂”的做法,並強調未來AI生成的聲音與視頻深度偽造(deepfake)將越來越難以分辨真偽,金融系統亟需迅速採用更新穩健的認證技術以避免重大安全漏洞[1][3]。 此外,Altman更警告說,不僅是語音欺詐技術,其它更危險的AI應用有可能對金融網絡發起大規模攻擊,甚至可能威脅公共安全,比如利用AI研發並散播生物武器,這些威脅速度和破壞力超越現有防禦措施[1]。這番話獲得聯邦儲備委員會監理副主席Michelle Bowman的呼應,她表示監管機構與科技企業之間的合作可能成為對抗AI詐欺的有效策略[1][3]。 在同一會議上,Altman也針對AI對勞動市場帶來的革命性影響提出警示,特別點名客戶服務產業已接近被AI完全取代的局面[2][4]。現今許多客戶服務中心已由AI系統接管,人工客服多數被快速、準確且不疲勞的AI取代。Altman強調:“當你打電話進客服中心時,回應你的已是超級智能且可靠的AI,它沒有任何繁瑣的按鍵選單或需轉接的問題,一通電話即可完成服務。這個轉變基本上已經完成。”此外,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也愈加精準,甚至在某些診斷方面勝過多數人類醫師,雖然Altman本人仍偏好有人類醫師在診斷過程中監控[2]。製造業中,AI則透過演算法掌控供應鏈與設備狀態,極大提升運作效率並降低設備停機時間[2]。創意產業如媒體與廣告也越來越倚賴AI來產生內容、個人化推薦及分析觀眾偏好,整體推動產業結構與經營模式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