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預計於2025年夏季推出備受矚目的 ChatGPT-5,這將是繼 GPT-4.5 之後的重大升級,將帶來更強大的人工智慧體驗。根據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的多次公開談話與業界消息,GPT-5 很可能於2025年7月至8月間正式發布,尤其是八月發佈的可能性較高,然而官方尚未給出明確日期,僅強調會在確保安全和準備就緒後推出。這樣的策略反映 OpenAI 對於模型安全、穩定性及倫理維護的高度重視[1][2][3][6]。 GPT-5 將在多項技術層面較前代有顯著提升,其優化不僅限於自然語言處理的能力,還將整合多模態功能──包括更進階的圖像與影片生成,並且在推理、計劃及長上下文理解上表現優異。這意味著使用者將感受到更流暢自然的互動體驗,AI 將能更深入理解複雜問題並產出更精準的回答。OpenAI 分享,GPT-5 可能開啟自動化代理人的新時代,使對話助手能夠在無需密切監督情況下,完成排程、電子郵件回覆甚至購買行為,這將大幅提升企業及個人的工作效率[1][3][4]。 技術進步之外,OpenAI 強調 GPT-5 的安全測試與倫理準則將比以往更加嚴謹。雖然 GPT-5 被視為在模擬人類溝通的橋樑上跨出一大步,但它並非具備真正「感知」或意識的機器。業界普遍認為,GPT-5...
OpenAI於近期陸續推出多款嶄新的AI影片生成與多媒體互動技術,為創作者帶來革命性的便利與創作自由。這些最新技術不僅大幅降低了影片製作的門檻,同時也提升了影片內容的多樣性與智慧化,是內容創作領域的重要突破。 首先,Invideo AI是一個以多智慧體系統為核心的影片製作工具,能讓任何具備創意想法的人快速產出高品質影片。該系統內部由多個OpenAI模型分工合作,其中OpenAI o3擔任統籌與規劃角色,負責推理目標內容的用途、調性以及適合發布的平台,並且依據這些判斷選擇最優模型進行特定製作環節的操作。這種分工協調,讓整個影片製作流程能夠更有效率且富有創意,吸引了數百萬用戶使用。 另一方面,在2025年5月,OpenAI為旗下的ChatGPT產品新增了語音對談與影片理解分析功能,讓AI助理全面邁向多模態互動時代。新版ChatGPT不再僅是文字輸入輸出,而是具備「聽、說、看」三種人類感官功能。其中語音對話系統不單是將語音轉成文字再回應,而是提供「真實、自然、有情緒」的語音互動體驗。包括合理的停頓、情緒語調變化以及即時語速調整,讓使用者感受到彷彿與真人交流一般的陪伴功能,對於語言學習、陪伴聊天與視障輔助應用都有重大幫助。同時,影片分析功能允許用戶上傳影片後,AI能自動摘要內容、描述場景、標記重點,甚至回答與畫面中人事物相關的問題,顯著提升影片內容的理解與應用價值。 更令人驚豔的是OpenAI於2024年12月正式推出的AI影片生成工具Sora,它採用了類似DALL-E的擴散模型技術,能根據用戶的文字描述直接生成高清短片,最高支援1080p畫質,最長可達20秒。Sora還支持多樣功能,例如靜態圖片轉換影片、現有影片的延伸補全、多段影片混合與風格轉換,以及生成無縫循環影片。這些功能不僅適合專業影片創作者,也讓普通用戶能輕鬆打造吸睛短片,激發更多創意潛能。目前Sora已向大多數國際地區及ChatGPT訂閱用戶開放,提供差異化的會員方案,讓用戶根據需求選擇每月影片生成次數與解析度。 更進一步,在2025年6月,微軟推出了內建於Bing移動端應用的Bing Video Creator工具,採用OpenAI Sora技術支持,允許用戶透過文字描述免費生成5秒鐘的AI影片。該工具支援多種風格,如寫實、風景、卡通及電影風格,並優先支援480p竪屏格式,接著將推出16:9橫屏格式。此工具著重於「民主化AI影片生成」,讓所有使用者均能免費輕鬆創作影片內容。微軟亦強調,Bing Video Creator在生成影片時會使用C2PA元數據標準以提升生成內容的透明度,且配備內容過濾系統,防止產生暴力或侵權素材。OpenAI研究員蒂姆·布魯克斯指出,Sora展現了卓越的3D視覺一致性與物理世界理解,令生成影片更具真實感與準確度。 這些技術的集成,顯示OpenAI在AI多媒體領域持續深耕,打造的工具不僅促進創意表達,也為香港及台灣地區的使用者提供了強大的影片製作利器。對企業來說,這代表可利用更低成本、更快速的方式生產市場推廣影片或教學內容;對個人創作者而言,則是提升社群貼文與影音內容吸引力的利器。隨著中文及多語言的支持日益完善,這些AI工具更適合本地市場的多樣需求。 綜觀OpenAI的新一代影片與多模態AI產品,未來的內容創作將不再侷限於專業技術,而是每位用戶都能憑藉創意借助AI迅速轉化為具備專業水準的影音作品。這不僅推動了影片生產的民主化,也改變了用戶與AI互動的方式,帶來全新的創意體驗。 #AI影片生成 #多模態AI #OpenAI技術 #內容創作 #Sora
在全球科技競賽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美國政府正積極推動一項名為「AI Manhattan Project」的宏大計劃,目標是鞏固美國在人工智慧(AI)領域的領先地位,特別是在與中國的競爭中取得優勢。此計劃的規模和雄心可與二戰時期的曼哈頓計劃相比,美國企圖用類似的資源和策略,集中力量加速發展人工通用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技術。 曼哈頓計劃在歷史上的成功關鍵,在於它擁有明確且唯一的目標:製造出原子彈。它具備可度量的里程碑、明確的科學原理、清晰的終點,以及二元化的結果判定標準(成功或失敗)。但人工智慧的研發並不具備這些特性,AI的目標本身多元且持續演進,沒有明確終點,這使得將其比擬為曼哈頓計劃在策略和執行上存在根本差異。然而,官方仍以此模式啟動,反映出對於AI發展的急迫感與國家安全高度重視。 2024年11月,美國兩黨聯合成立的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正式建議國會設立類似曼哈頓計劃的AI專案,提供多年大規模資金支持,並強調公私合作的重要性。該委員會指出,中國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及生物科技等尖端領域的迅速進步,對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優勢構成挑戰,若失去領先地位,將嚴重影響全球穩定與安全。 以人工智慧技術為核心的這項專案,預計將動用龐大的資金,例如OpenAI與美國政府合作推動的「Stargate Project」就計劃投入約5000億美元,目標是在四年內建立新一代AI基礎設施,推動美國在AGI領域突飛猛進。該計劃同時期望帶動國內產業復興,促成超過10萬個工作機會,並透過研發突破性技術,促使癌症研究及複雜疾病治療等領域的重大進展,造福全人類。 這波AI曼哈頓計劃不僅是技術追求,更具戰略意義。美國政府認識到AI在國防、國安及經濟競爭中的核心地位,因而將大量資源集中投入,強調跨部門合作,並考慮取消對中國商品的某些貿易豁免,以加強本土科技產業的競爭力與安全保障。 儘管計劃規模龐大且目標高遠,專家也指出,AI的發展與核武研製截然不同,其成果難以以單一標準確認成功與否。AI領域的創新持續且多樣,沒有明確的終點,涉及的倫理與風險也更為複雜。這種「軍備競賽」式的推動方式,可能帶來潛在風險與不確定性,呼籲需要更多謹慎與多方協作來達成平衡與安全。 總體而言,美國的AI Manhattan Project極具代表意義,不僅彰顯國家對AI戰略的重視,也映射出全球科技競賽的激烈與緊迫。此計劃如能整合政府、產業界與學術界資源,或將在推動技術前沿、促進產業復興及全球科技影響力方面,創造深遠且長久的影響。 #AIManhattanProject #人工智慧 #AGI #科技競賽 #美中科技對抗
Google於2025年正式擴大推出以教育為核心的AI工具套件——Gemini for Education,並將其深度整合至Google Workspace for Education及Google Classroom平台,為全球教師及學生提供全新的教學與學習體驗。這一系列的AI產品與功能旨在利用尖端技術提升教育效率,並打造更具互動性與個人化的學習環境,特別適合18歲以上的英語使用者使用。 Gemini for Education基於最新的Gemini 2.5 Pro模型,這是目前全球領先的學習型AI模型。Google將此AI模型作為教育版的核心,並承諾提供高於一般消費者版本的使用限制、企業級資料保護及由管理員控管的使用經驗,這些均包含在Google Workspace for Education計畫內,且免費提供給教育機構。此舉顯示Google對教育界數位轉型與資料安全高度重視,讓不同規模的學校均能放心採用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 在功能層面,Gemini in Classroom涵蓋超過30項AI特色功能,能協助教師簡化課程設計與教學準備工作。例如,AI可自動生成教學大綱、教材、教學工具和評量測驗,甚至能根據課程內容產出詞彙表與例句。此外,NotebookLM應用亦備受教師和學生歡迎,它允許用戶上傳教學素材,系統自動生成內容摘要、互動式教學指引以及具聲音導覽的有聲書,極大提升學習效率與趣味性。Google Translate的加入則能幫助跨語言教學,方便不同語言背景的學生理解課程內容。更創新的是,教師還能透過Gemini打造專屬“AI專家”(Gems),如結合課程模擬互動的聊天機器人,提升學生參與度。 除基本功能外,Google Classroom也新增多項強化教學管理與學生學習追蹤的功能。系統標準化了學習歷程追蹤,支援包括NGSS、ISTE、ACT等標準之外,還新增對美國K12及各州CASENetwork 2(Competencies and Academic...
近期,人工智慧界再次迎來爆炸性創新,OpenAI 於 2025 年 7 月正式在 ChatGPT 平台推出全新型態的「ChatGPT Agent」,這款被稱為「通用型 AI 代理人」的產品,一舉突破現有對話式 AI 的功能天花板,正式將 ChatGPT 從虛擬助手晉升為能自主執行複雜任務、主動採取行動的「數位夥伴」\n\n過去的 ChatGPT,儘管在語言應答、資訊摘要、創意寫作等領域表現亮眼,其主要運作方式仍以用戶主動發問、AI 被動回答為主。如今,隨著 ChatGPT Agent 登場,AI 不僅能「想」,更能「做」。根據 OpenAI 官方說明,這項技術結合了 Deep...
網路內容創作與保護成為全球數位時代最受關注的議題之一。近年來,AI技術飛速發展,大量AI爬蟲於網路空間內無償擷取各類內容,用以訓練大型語言模型,這些內容往往包括新聞、文章、圖片、評論等,涵蓋廣泛領域。對於內容創作者與網站擁有者來說,這不僅意味著智財權受到挑戰,也影響到內容價值的變現能力。為解決這一困境,Cloudflare於2025年7月正式推出「Pay per crawl」功能,並聯合多家內容平台發起「內容獨立日」倡議,目標是為內容創作者爭取更公平的報酬,徹底改變AI公司長期以來免費抓取的現狀。 「Pay per crawl」功能提供網站擁有者全新的內容管理選項,不再是僅能選擇完全開放或完全封鎖AI爬蟲,而是能針對AI爬蟲的每次訪問收取費用。Cloudflare將擔任紀錄商家(Merchant of Record),協助內容擁有者設定統一價格,甚至可以針對不同的AI爬蟲制定不同的訪問策略,例如允許免費訪問、按次收費或完全禁止。這種彈性極大的設定,賦予內容創作者前所未有的自主權與變現能力。 技術層面來看,Cloudflare這套機制主要依靠HTTP狀態碼402(Payment Required)來實現。當AI爬蟲嘗試訪問受保護內容時,若未事先表明支付意圖,將收到含有定價資訊的402回應。網站擁有者可針對自身內容設定一個統一的請求單價,並可依據AI爬蟲來源進行差異化處理。值得一提的是,Cloudflare還引入了「Web Bot Auth」機制,利用Ed25519密鑰對與HTTP訊息簽名進行爬蟲身份驗證,從而防止欺詐行為。AI爬蟲則須在請求頭中加入crawler-max-price(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或在收到402回應後加入crawler-exact-price(同意支付確切價格),才能順利取得內容。最終,所有成功交易都會在響應頭中以crawler-charged字段記錄下來。 Cloudflare強調,此次推出的Pay per crawl不僅僅是一種收費模式,更是對內容生態系統的一次革新。過去,內容創作者面對AI爬蟲無償抓取只能選擇被動接受或徹底封鎖;如今,他們可以主動為內容定價,選擇與AI公司商業合作,或堅持不允許AI抓取。這樣的轉變,讓內容創作者得以分享AI技術帶來的經濟紅利,並進一步推動內容產業的良性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Cloudflare還預設封鎖AI爬蟲,除非AI公司願意支付費用。這意味著,若AI爬蟲未能取得授權或未經支付,將無法訪問受保護內容。這一設定極大地提升了內容創作者的安全感,並為內容產業帶來新的商業模式。Cloudflare在後台管理系統中,提供完整的設置界面,讓網站擁有者可以輕鬆設定價格與開放策略,並隨時查看訪問紀錄與收益情況。所有爬蟲呼叫及支付活動都會被完整紀錄,並由Cloudflare進行結算與報告,讓內容創作者能夠隨時掌握自身內容的使用情況與收益變化。 目前,Pay per crawl功能已以不公開beta版本進行測試,並開放給部分出版商報名參與。Cloudflare鼓勵更多內容平台加入這一倡議,共同推動內容產業的公平發展。對於AI公司而言,這也是一次提醒:未來若想取得高品質內容,必須尊重內容創作者的權利並支付合理報酬。 總結而言,Cloudflare Pay per crawl的推出,標誌著內容產業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內容創作者不僅能夠更好地保護自身權益,還能憑藉高品質內容獲取穩定的收益來源。這一措施將有效促進內容產業的創新與成長,同時為AI產業帶來更多規範與良性競爭。不論是香港、台灣還是全球各地的內容創作者,都可從這一新機制中受惠,共同迎接內容價值與智財權保護的新時代。 #內容獨立日...
Perplexity Pro 免費訂閱一年!只要你是 CSL、1O1O、Club Sim 或 HKT 家居服務用戶,就可以輕鬆換領這個強大 AI 搜尋助理的 Pro 版本。 本篇將提供一份適合完全沒有技術背景的 Step-by-Step 圖文教學,手把手教你完成領取與兌換程序。不論你是學生、上班族、家長,跟住做就一定得! 📌 換領資格與基本條件 📎 官方活動頁:https://www.hkcsl.com/tc/hkt-perplexitypro-launch-2025/ 🛠️ 換領步驟教學(共 7 步) 🔹...
OpenAI 即將推出自家 AI 驅動的網頁瀏覽器,直指谷歌 (Google) Chrome 的市場霸主地位,這項新興產品計畫於未來數週內正式問世,勢必掀起科技界的波瀾。Chrome 目前擁有超過 30 億用戶,掌控全球網頁瀏覽器市場逾六成份額,成為 Alphabet 公司的重要利潤來源。OpenAI 這款瀏覽器不僅僅是競爭對手,更是一次瀏覽體驗的全新革命,力圖以人工智慧(AI)徹底改變用戶上網方式,同時進一步掌握珍貴的用戶數據資源。 這款新瀏覽器的最大特色在於將類似 ChatGPT 的對話式介面整合於瀏覽過程中,讓用戶在查看網頁資訊時能直接在瀏覽器中與 AI 互動,無需頻繁跳轉至外部網站。此設計不僅提升使用便捷度,也讓資訊獲取更加智慧化和個人化。更重要的是,OpenAI 的瀏覽器將內建所謂的「agents」——即智能任務代理人,可以自動替用戶執行各類線上任務,從搜尋信息到安排日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數位助理功能。 根據消息來源透露,OpenAI 希望藉由這款瀏覽器吸引目前約 5 億每週活躍用戶的 ChatGPT...
Perplexity AI於2025年7月正式推出了旗下首款AI驅動的網頁瀏覽器——Comet,這款瀏覽器標榜將改寫用戶與網路互動的方式,並融合了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使瀏覽體驗更直覺且高效。Comet利用Perplexity自家的搜尋引擎作為預設,並搭載了一位強大的AI助理,能夠即時摘要網頁內容、回答使用者疑問,甚至協助執行預約會議與線上購物等多元任務,實現從瀏覽到行動的一站式服務。 Comet的核心亮點在於內嵌的Comet Assistant。這個AI助手常駐於瀏覽器側邊欄,能夠「看懂」使用者當前瀏覽的網頁內容,並即時互動。舉例來說,使用者在觀看YouTube影片時,可以直接詢問影片主題或細節,不需另外開新分頁搜尋;在編輯Google Docs文件時,也能讓助理協助分析文字或彙整重點。如此一來,使用者無需頻繁切換標籤頁或複製貼上資訊,極大提升作業連貫性與效率。 技術層面上,Comet採用基於Chromium的架構,因此不僅兼容原有Chrome擴充功能,也能夠輕鬆匯入書籤及瀏覽設定,方便用戶無縫過渡。此外,Comet運用了先進的混合式AI架構,將簡單任務由本地端處理,而複雜運算則交由雲端API協助,既保證運算效率,又兼顧資料安全。使用者可根據需求選擇不同的隱私與追蹤模式,其中一種嚴格模式甚至確保所有敏感資料如行事曆皆在本地端執行,避免外洩風險。 相較於Google Chrome逐漸加嚴的廣告攔截政策,Comet內建了原生的廣告阻擋功能,讓使用者能更自在地瀏覽網頁,免受煩人廣告干擾。這項設計同時呼應了現代用戶對於隱私與瀏覽品質的雙重需求。 Comet不僅是一款瀏覽器,更是設計為一個AI原生環境,透過深入整合Perplexity搜尋技術,將繁瑣與分散的工作流程重新整合為流暢的對話與互動。Perplexity團隊強調,過去瀏覽器中成堆的分頁常常讓人難以集中精神,且須不斷切換各種應用和網站,這不僅影響效率,也減損工作及探索新知的樂趣。Comet透過智能介面將所有瀏覽活動串連起來,幫助用戶保持專注,讓思路連貫更為自然。 此外,Comet的AI助理還能在背景持續協助使用者進行瀏覽,例如比較保險方案、分析投資選項,或是校對用戶正在閱讀的資訊與過往資料的差異,提升決策的精準度。這種從支援查詢到實際操作的跨域服務,展現了Comet在將複雜工作流程簡化並智能化方面的野心。 目前Comet已於2025年7月10日對Perplexity Max訂閱用戶開放,未來數月內將陸續推動邀請制擴展用戶基礎。據報導,訂閱費用約為每月200美元,定位為高端專業市場,吸引對AI技術有高度需求的創新者和早期採用者。Perplexity希望藉由Comet與Google Chrome、Microsoft Edge等市占龍頭競爭,搶攻網頁瀏覽這個巨大且仍有開發空間的市場。 對於香港及台灣用戶而言,Comet提供了極具吸引力的使用體驗。繁體中文網頁同樣能獲得即時語意解析,語言障礙不再是瀏覽障礙;加上高隱私性與高效率的操作邏輯,符合現代亞洲消費者對於數位工具便捷與安全並重的期待。隨著人工智慧持續滲透日常生活,Comet這類AI原生瀏覽器勢必成為新一代用戶探索網路資訊與完成工作的重要工具。 總結來說,Perplexity推出的Comet瀏覽器透過AI深度整合,重新定義了網頁瀏覽的體驗,讓使用者能在單一智能介面中完成疑問解答、資訊彙整和複雜任務,擺脫傳統瀏覽器煩冗的分頁管理及多重應用切換,帶來更簡潔且高效的作業模式。其技術架構兼顧效率與隱私,且具備原生廣告阻擋能力,預計將在專業市場掀起一波革新浪潮,為華語地區用戶引進嶄新的瀏覽新選擇。 #AI瀏覽器 #Comet #PerplexityAI #人工智慧 #網頁瀏覽器
2025年7月,Elon Musk旗下人工智慧公司xAI推出了最新旗艦AI模型——Grok 4,這款先進的模型在性能上實現了大幅躍進,甚至被Musk形容為「物理學家使用的同款模型」,成為業界備受期待的焦點。Grok 4不僅在標準化考試如SAT及GRE表現接近完美,更在專業領域測試「Humanity’s Last Exam」中展現優異實力,尤其是其多代理版本Grok 4-Heavy能解決多達50%的純文字問題,顯示出極強的跨領域推理能力。 此款模型的訓練過程尤為引人注目,xAI依靠其自家研發的超級電腦Colossus完成,該超算配備多達20萬顆NVIDIA H100 GPU,為Grok 4的訓練提供了強大算力保障。與前代相比,Grok 4的訓練規模達到了前代Grok 2的100倍,並且在訓練階段整合了程式碼執行、資訊搜索與視覺化分析等工具,提升了模型的多模態處理能力與推理效率,展現出更高層次的智慧與靈活性。 在功能設計方面,Grok 4強調即時互動與人性化體驗,尤其體現在其先進的語音模式。新增了多種合成語音如「Sal」與「Eve」,其中「Eve」以英國女性聲音示人,能靈活應對對話中的插話與創意指令,甚至能即興創作歌劇,令對話過程顯得自然且具感染力。同時,語音回應延遲降低一半,整體反應速度大幅提升,促使使用者體驗更流暢。自語音模式推出以來,Grok的活躍使用人數增加了十倍,新增五種語音選項,回應速度也翻倍。 xAI亦透露未來規劃將Grok與高階工程工具結合,目標是讓AI不僅能回答問題,更能參與設計火箭、汽車與藥物等複雜創新任務。此外,公司還計劃將Grok整合到Tesla的Optimus仿人型機器人中,打造具備先進智慧與實體行動能力的機器人助手,拓展AI應用的邊界。 然而,Grok 4的發布並非全無爭議。過去版本因採取較寬鬆的自由言論策略,曾引發種族歧視與偏見內容的批評,這也使xAI面臨嚴峻的內容審核與監管挑戰。儘管如此,Elon Musk仍強調Grok 4在學術表現上已達到博士級水準,並承認模型在常識理解方面仍有不足,尚未創造出全新科技或物理學突破,但認為這只是時間問題。今天AI技術的競爭不僅在於準確性與速度,更在於如何兼顧創新、倫理與實用性。 xAI同時推出了名為SuperGrok Heavy的月費訂閱服務,訂價為300美元,旨在吸引企業與高端用戶利用Grok 4的強大能力開發應用。公司正積極推動Grok API整合到各大雲端平台,尋求與大型雲計算服務商合作,快速擴展企業級使用場景。儘管xAI企業部門成立時間短暫,只有兩個月,但對外釋放Grok...
微軟(Microsoft)近期推出了一款名為MAI Diagnostic Orchestrator(簡稱MAI-DxO)的人工智能診斷系統,據稱在多個醫學複雜案例中,其準確率竟達到人類醫生的四倍之多,且在診斷成本上亦具備顯著優勢,成為醫療領域邁向「醫學超級智能」(medical superintelligence)的一大里程碑。這套系統不僅驗證了AI在醫療診斷上的巨大潛能,也開始在香港及台灣等華語地區引發強烈關注與期待。 MAI-DxO的核心在於模擬一個虛擬的醫療團隊,由多個專門化的AI子系統負責不同任務,包括假設生成、檢驗選擇及費用監控等,彼此共同協作,以達成高效且精準的診斷結果。該系統搭配了包括OpenAI的GPT-4、Google的Gemini、Anthropic的Claude、Meta的Llama以及xAI的Grok等多款先進模型,彷彿集合了多位專家醫生的智慧,確保診斷不僅準確,亦兼顧經濟效益。 實驗中,研究團隊設定了名為SDBench的標準測試集,涵蓋304個醫療上極具挑戰性的案例。結果顯示,MAI-DxO結合OpenAI的o3系統,成功準確解決了85.5%的病例,而經驗豐富(5至20年)的醫生組則僅平均能達到20%的正確率。除此之外,AI系統平均每宗案例花費約2,397美元,較人類醫師平均的2,963美元節省約20%,這對於醫療成本控制來說具有相當意義[1][6]。 如此巨大的突破在醫療業界引起熱議,因為它不僅改善了複雜疾病的診斷準確度,還能有效減少不必要的檢查和過度治療,雙管齊下解決了現今醫療系統面臨的矛盾:簡單案件過度診治與複雜案件誤診或漏診的問題。這對於醫療資源緊張,及醫護人員短缺的香港及台灣地區尤為關鍵,有助提升醫護效率,降低人為錯誤,並優化有限人力的分配[1][2]。 香港科技大學等本地科研機構亦積極推動類似的AI醫療技術發展。香港科大不僅擁有先進的AI運算平台,且在感知AI(Perceptual AI)領域——即從醫療傳感數據中結構化和識別臨床資訊的相關技術上累積了豐富經驗與研究成果。這些技術可望融合至未來醫院的運作藍圖中,協助香港成為亞太地區AI醫療應用的先驅[2]。 政府層面亦大力支持醫療創新,香港已籌建第三所醫學院,規劃在北部都會區牛潭尾興建新校舍及綜合醫教研醫院,目標是打造一所「創新型醫學院」,將AI深度融入醫學教育及臨床實踐,培養兼具醫學與科技知識的新一代醫生,推動本地及大灣區醫療體系的全面革新。英偉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曾讚揚大灣區擁有獨特的機電一體化與AI技術優勢,呼籲香港把握這一歷史性機會[4]。 不過,也有專家提醒需謹慎看待現階段的數據。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David Sontag指出,參與研究的醫生未使用輔助工具,結果可能無法完全反映真實臨床環境,未來仍需在真實操作條件下進一步評估AI系統的臨床效用與安全性...
Meta公司於2025年6月底宣布重大組織重整,將其人工智慧(AI)研發團隊統整於全新設立的「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Meta超級智能實驗室)之下,展現其在AI領域追求卓越的決心與戰略佈局。這項變革的核心目標,在於加速推動AI「超智能」(superintelligence)技術的開發,進一步鞏固Meta在全球AI競賽中的領先地位。\n\n這次新單位的領導人選擇了前Scale AI執行長Alexandr Wang擔任首席AI官(Chief AI Officer),其過去在數據標註與自動化領域的豐富經驗,為Meta注入先進技術能量。與他合作的則是前GitHub執行長Nat Friedman,負責監督Meta的AI產品及應用研究。兩人皆為深具影響力的科技領袖,將共同推動Meta的AI基礎模型開發及下一代技術研究。\n\nMeta CEO Mark Zuckerberg於內部備忘錄中指出,在當前AI發展快速演進的浪潮中,打造超智能系統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即將邁入「人類新紀元」的關鍵一步。他強調Meta計劃打造的不僅是具備人類水平能力的系統,更希望這些AI能夠具備「個人化」特質,深度整合並優化人們與科技互動的方式。\n\n為了加速超智能技術的研發,Meta近月來加大對AI領域的人才投入與收購力度。除了巨資14.3億美元收購Scale AI並引進Wang外,還成功挖角包括Google DeepMind資深研究員Pei Sun及Anthropic工程師Joel Pobar等11位頂尖AI專家,強化研究團隊的深度與廣度。這些頂尖人才的加盟,進一步鞏固Meta在AI基礎研究、產品開發及實務應用等多層面的競爭力。\n\n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不僅涵蓋現階段Meta各項基石模型、基礎AI研究部門(FAIR,Fundamental AI Research)與前沿產品研發,亦將同步研發下一代模型,力求在AI能力、效能與安全等方面達成跨越式突破。Zuckerberg於內部信件亦透露,該團隊將持續擴大規模,攜手公司內部多個AI相關單位,組成一個高密度的人才核心團隊,實現快速且有效的技術推進。\n\n在Meta的企業架構與龐大的運算資源支持下,與規模較小的AI實驗室相比,Meta具有獨特優勢。Zuckerberg特別提及,Meta不僅擁有強大的商業基礎,也深耕能觸及數十億用戶的產品經驗,目前正處於AI眼鏡及穿戴裝置市場的領先地位。這些資源與布局,成為Meta推動AI超智能實現的寶貴條件。\n\n此外,Meta的策略亦體現出對多元AI模型路線的並行開發態度,這種多管齊下的研發方式增加了成功機率,並更有機會實現普及化的「個人超智能」概念,即AI能夠因材施教,根據用戶個人需求與偏好進行高度定製,提升生活與工作效率。\n\n這次大規模重組標誌著Meta從過去以社交媒體和元宇宙為核心的企業轉型,逐步將AI技術置於最核心的戰略位置。Meta不僅追求技術領先,也積極爭取頂尖人才,希冀在新一波AI科技浪潮中取得決定性優勢。對於台灣及香港的科技產業和用戶而言,Meta此舉將帶來更具智慧化、個人化的產品體驗,並加速全球AI技術的普及與創新。\n\n綜觀Meta近年來在AI領域的投入,從巨資收購、頂尖人才引進,到企業架構的戰略調整,顯示其對超智能時代的積極佈局。未來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的研發成果不僅可能刷新AI技術的高度,也將在全球AI生態中發揮重要影響力,推動人類與科技共生的全新可能。\n\n#MetaAI #SuperintelligenceLabs #AI研發 #科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