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11月初,全球人工智慧產業迎來一次震撼性的基礎設施升級:OpenAI與Amazon旗下的AWS(Amazon Web Services)正式宣布簽署總價值高達380億美元的雲端運算服務合約,這份為期七年的巨額交易,不僅是AI技術發展史上最大規模的雲端資源採購之一,也為人工智慧的未來推進掀開了全新篇章。 這項合作的核心意義,是OpenAI將藉由AWS遍佈美國各地的資料中心,獲得數以「百萬計」CPU及「數十萬顆」Nvidia頂尖AI加速晶片的運算能力,並將部分AI工作負載,包括廣受全球用戶歡迎的ChatGPT,從Microsoft Azure逐步遷移至AWS,實現真正的「多雲端」戰略。據Amazon公開聲明,OpenAI已經立即展開運算資源部署,預計2026年底前完成全部容量上線,並保留2027年之後的彈性擴充空間,顯示雙方對AI持續爆發性成長的前景充滿信心。 對OpenAI而言,這筆交易不僅僅是一次資源採購,更象徵其營運模式的進化。就在合約簽署前不到一週,OpenAI剛完成公司結構的重大調整,正式從非營利組織轉型為更具資本吸引力的盈利實體。這場重組解除了與Microsoft Azure之間的「獨家雲端合作夥伴」條款,讓OpenAI得以自由與其他雲端巨頭簽約。這也使得這家以ChatGPT風靡全球的AI新創,能夠同時與AWS、Oracle、SoftBank等國際級基礎設施供應商合作,甚至與半導體大廠Nvidia、AMD及Broadcom建立晶片供應聯盟,為未來十年的AI運算資源需求鋪下堅實道路。 從產業生態角度來看,OpenAI與AWS的合作進一步突顯「運算力」(compute power)已成為AI產業決勝的關鍵。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甚至曾公開表示,公司規劃未來十年投入超過1.4兆美元,構建相當於30GW(300億瓦)的運算能力——這個數字約等於2,500萬戶美國家庭一年的總用電量。這還只是OpenAI一家公司的規模,全球科技巨頭們正展開前所未有的「AI軍備競賽」,為下一代人工智慧模型的訓練與推論囤積運算基礎設施,而這一切背後的推動力,正是AI應用進入各行各業後帶來的爆炸性成長。 值得注意的是,這筆交易對AWS亦有深遠影響。過去幾年,AWS在AI基礎設施領域面臨Microsoft Azure與Google Cloud的強力追趕,部分投資人一度憂心AWS在AI市場的競爭力下滑。但OpenAI這次史無前例的採購,無疑為AWS注入一劑強心針。消息公布當日,Amazon股價隨即上漲4%,顯見市場對AWS在AI戰略地位的重拾信心。而對AI產業整體而言,OpenAI與AWS這類超大規模合作的出現,不僅加速了AI模型的迭代與創新,也讓全球科技公司更加意識到,未來的AI產品與服務,若沒有頂尖雲端運算資源作為後盾,將難以在激烈的競賽中脫穎而出。 不過,這場AI基礎設施「軍備競賽」也引發了專家們對產業泡沫化的憂慮。部分分析師認為,目前AI領域的投資狂潮可能尚未與實際商業價值完全匹配,投入天價金額建置運算資源,最終能否帶來可持續的經濟回報,仍是未知數。同時,AI資料中心與雲端運算所涉及的龐大能源消耗,也成為環保團體與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OpenAI與AWS都面臨著如何在追求技術突破的同時,兼顧永續發展的課題。 對香港與台灣的科技觀察者而言,這場AI基礎設施的世紀合約,不僅反映了國際科技巨頭對AI未來的信心與野心,也預示著未來AI服務的邊界將持續擴大——從企業客服、醫療診斷、金融預測,到內容創作、教育、娛樂等領域,AI將進一步深入日常生活,而這一切背後都需要極度龐大的運算力支持。香港與台灣作為亞洲重要的科技與商業樞紐,也將在這波AI運算資源全球佈局中,扮演關鍵角色。 總而言之,OpenAI與AWS的380億美元雲端交易,開啟了人工智慧基礎設施的新紀元,標誌著AI產業正式進入「無限運算力」時代。這場合作不僅重塑了國際雲端服務的競爭格局,也為AI技術的下一步突破鋪平道路。未來,誰能掌握最尖端的運算資源,誰就有機會引領AI的未來發展方向。 #OpenAI #AWS #Amazon #人工智慧 #雲端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