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慧(AI)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教育領域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焦點。微軟(Microsoft)、OpenAI與Anthropic三大科技巨頭攜手合作,共同發起了一項總投資達2300萬美元的創新教育計畫,目標是為美國基礎教育(K-12)階段的教師提供免費且系統化的AI培訓,並將於今年秋季在紐約市成立全國人工智慧教育學院(National Academy for AI Instruction,簡稱NAAI)。這不僅標誌著AI技術在教育界的深度滲透,也展現出科技公司對教育未來的積極布局。 該計畫將由美國教師聯合會(AFT)主導,面向其約180萬名會員開放,首階段目標是在未來五年培訓40萬名K-12教師。培訓內容涵蓋AI技術基礎、教學應用實務、課程設計、評分系統優化、溝通協作以及教室管理等多個層面,並通過面授研討會、動手實作以及線上學習模組多管齊下,確保各地區、不同教學環境的教師皆能從中獲益,即使偏遠或資源不足地區的教育者亦不被遺漏。首個實體培訓中心設定於紐約曼哈頓,未來將拓展到全國其他城市,並結合遠距教學,讓資源得以最大化傳遞。 這一教育培訓計畫的核心理念是利用AI提升教師教學效率和創造力,而非取代教師角色。透過AI技術,教師能更輕鬆地進行課程規劃、個性化作業設計及學生輔導,優化繁重的行政工作,進一步增強學生的互動和參與度。此外,計畫中特別強調AI倫理課題,包括數據隱私、偏見監控及學生安全等,旨在保証AI技術應用的透明、公正與安全,回應了家長、教師和社會各界對AI教育潛在風險的關切。 OpenAI首席全球事務官Chris Lehane表示,此舉是為了讓教育者成為AI技術的積極推動者和監督者,確保AI在教學中發揮正面的輔助作用,真正為學生帶來利益而非損害。他強調,AI的應用應該圍繞「民主AI」的原則,尊重個人自由,鼓勵創新與公平,避免集中權力或技術獨裁的風險。 另一邊廂,OpenAI在全球範圍內也積極推進「民主AI基礎設施」計畫,與美國政府及日本軟銀集團合作,投入高達5000億美元建設安全、在地化的AI數據中心,滿足各國對數據主權和安全的嚴格要求。特別是在亞洲市場,OpenAI推出了數據駐留計畫,支援日本、印度、新加坡和韓國等地的企業和組織將數據存放於本地,以遵循區域法律與文化需求,提升AI工具的本地化服務能力,擴展ChatGPT Enterprise和ChatGPT Edu等產品的使用範圍和效率。這種量身訂製的合作模式,彰顯了OpenAI對於多元文化和法規差異的尊重與因應,促使AI技術更廣泛且安全地應用於健康照護、教育及公共服務等多個領域。 綜觀此次微軟、OpenAI及Anthropic在教育領域的跨界合作,以及OpenAI推動全球數據駐留和民主AI基礎建設的多元舉措,顯示了未來AI與教育深度結合的趨勢。對香港及台灣的教育界來說,這不僅是觀察國際教育科技發展的典範案例,也是未來引進與整合先進AI技術,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體驗的重要參考。隨著AI技術日益成熟,如何在保障師生權益與隱私的前提下,合理且創新地使用AI輔助教學,將成為各地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實務者必須重視的課題。 #人工智慧教育 #OpenAI #民主AI #教育創新 #數據駐留
近年來,人工智能(AI)技術迅速發展,其中以OpenAI推出的ChatGPT最為引人注目。這款生成式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因其強大的語言理解及生成能力,正在深刻改變教育領域的面貌,成為教學與學習的重要創新工具。本文將從多角度探討ChatGPT在教育中的應用、優勢與挑戰,以及對未來教育模式的潛在影響。 ChatGPT作為一款先進的人工智能工具,能夠依據使用者輸入的問題,生成符合語境且具邏輯性的回答。這使得它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得力助手,無論是解答疑難問題、提供學習建議,還是生成文章和作文範本,都能靈活應用。此外,教師亦可利用ChatGPT設計個性化教學內容與練習題,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提供差異化輔導,促進學習成效的提升。例如,系統能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調整難度,並持續提供即時回饋,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與保持學習動力[5]。 由於ChatGPT具備全天候即時互動功能,學生能隨時向系統提問,得到快速且專業的回答,這大幅增加了學習的靈活性與便利性。同時,這種具有個人化特質的學習支援模式,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跨領域知識整合能力。透過與ChatGPT持續互動,學生不僅能掌握課本知識,更能學會如何分析問題與提出創新見解,這對未來職場競爭力有重要增益[3]。 然而,ChatGPT在教育中廣泛應用亦帶來不可忽視的挑戰和風險。首先,教師難以完全監控學生在作業或考試中是否使用AI工具,這可能引發學術誠信問題,如抄襲與過度依賴AI生成內容,影響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養。其次,ChatGPT的數據庫和算法存在偏差,部分生成內容可能不夠準確或帶有文化局限性,特別是在多元文化背景的香港與台灣,教學內容需要更貼近本土特色與需求,因此有學者主張應發展本土化的AI教育工具,以提升教學適切性與效果[2][6]。 面對這些挑戰,教育界逐漸形成共識,認為應引導學生正確使用ChatGPT,將其視為輔助學習的工具,而非取代傳統學習過程。香港多所高等學府和教育機構已開始舉辦相關講座和工作坊,討論如何制定合理的應用規範,以及如何培養學生具備運用AI工具的能力與辨識真假資訊的素養。專家指出,未來高教界需結合教學經驗與技術發展,積極探索「師-機-生」三元互動教學模式,促進師生與AI共同參與教學過程的融合[6][8]。 此外,ChatGPT不僅限於文字內容生成,還能輔助語言教學、文法修改、程式碼撰寫與數據分析等多元學習需求。例如,在國語文教學中,ChatGPT可分析句子情緒與表達風格,協助學生提升寫作技巧;在資訊科技課程,系統能協助學生撰寫Excel公式或網頁語法,降低入門門檻;更結合最新的DALL·E 3 AI繪圖能力,為創意課程提供視覺內容生成支援,展現出跨領域教學的巨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