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11月初,全球人工智慧產業迎來一次震撼性的基礎設施升級:OpenAI與Amazon旗下的AWS(Amazon Web Services)正式宣布簽署總價值高達380億美元的雲端運算服務合約,這份為期七年的巨額交易,不僅是AI技術發展史上最大規模的雲端資源採購之一,也為人工智慧的未來推進掀開了全新篇章。 這項合作的核心意義,是OpenAI將藉由AWS遍佈美國各地的資料中心,獲得數以「百萬計」CPU及「數十萬顆」Nvidia頂尖AI加速晶片的運算能力,並將部分AI工作負載,包括廣受全球用戶歡迎的ChatGPT,從Microsoft Azure逐步遷移至AWS,實現真正的「多雲端」戰略。據Amazon公開聲明,OpenAI已經立即展開運算資源部署,預計2026年底前完成全部容量上線,並保留2027年之後的彈性擴充空間,顯示雙方對AI持續爆發性成長的前景充滿信心。 對OpenAI而言,這筆交易不僅僅是一次資源採購,更象徵其營運模式的進化。就在合約簽署前不到一週,OpenAI剛完成公司結構的重大調整,正式從非營利組織轉型為更具資本吸引力的盈利實體。這場重組解除了與Microsoft Azure之間的「獨家雲端合作夥伴」條款,讓OpenAI得以自由與其他雲端巨頭簽約。這也使得這家以ChatGPT風靡全球的AI新創,能夠同時與AWS、Oracle、SoftBank等國際級基礎設施供應商合作,甚至與半導體大廠Nvidia、AMD及Broadcom建立晶片供應聯盟,為未來十年的AI運算資源需求鋪下堅實道路。 從產業生態角度來看,OpenAI與AWS的合作進一步突顯「運算力」(compute power)已成為AI產業決勝的關鍵。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甚至曾公開表示,公司規劃未來十年投入超過1.4兆美元,構建相當於30GW(300億瓦)的運算能力——這個數字約等於2,500萬戶美國家庭一年的總用電量。這還只是OpenAI一家公司的規模,全球科技巨頭們正展開前所未有的「AI軍備競賽」,為下一代人工智慧模型的訓練與推論囤積運算基礎設施,而這一切背後的推動力,正是AI應用進入各行各業後帶來的爆炸性成長。 值得注意的是,這筆交易對AWS亦有深遠影響。過去幾年,AWS在AI基礎設施領域面臨Microsoft Azure與Google Cloud的強力追趕,部分投資人一度憂心AWS在AI市場的競爭力下滑。但OpenAI這次史無前例的採購,無疑為AWS注入一劑強心針。消息公布當日,Amazon股價隨即上漲4%,顯見市場對AWS在AI戰略地位的重拾信心。而對AI產業整體而言,OpenAI與AWS這類超大規模合作的出現,不僅加速了AI模型的迭代與創新,也讓全球科技公司更加意識到,未來的AI產品與服務,若沒有頂尖雲端運算資源作為後盾,將難以在激烈的競賽中脫穎而出。 不過,這場AI基礎設施「軍備競賽」也引發了專家們對產業泡沫化的憂慮。部分分析師認為,目前AI領域的投資狂潮可能尚未與實際商業價值完全匹配,投入天價金額建置運算資源,最終能否帶來可持續的經濟回報,仍是未知數。同時,AI資料中心與雲端運算所涉及的龐大能源消耗,也成為環保團體與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OpenAI與AWS都面臨著如何在追求技術突破的同時,兼顧永續發展的課題。 對香港與台灣的科技觀察者而言,這場AI基礎設施的世紀合約,不僅反映了國際科技巨頭對AI未來的信心與野心,也預示著未來AI服務的邊界將持續擴大——從企業客服、醫療診斷、金融預測,到內容創作、教育、娛樂等領域,AI將進一步深入日常生活,而這一切背後都需要極度龐大的運算力支持。香港與台灣作為亞洲重要的科技與商業樞紐,也將在這波AI運算資源全球佈局中,扮演關鍵角色。 總而言之,OpenAI與AWS的380億美元雲端交易,開啟了人工智慧基礎設施的新紀元,標誌著AI產業正式進入「無限運算力」時代。這場合作不僅重塑了國際雲端服務的競爭格局,也為AI技術的下一步突破鋪平道路。未來,誰能掌握最尖端的運算資源,誰就有機會引領AI的未來發展方向。 #OpenAI #AWS #Amazon #人工智慧 #雲端運算
OpenAI 宣布將與半導體巨頭 Broadcom 合作,於 2026 年開始設計並量產專屬自家使用的人工智慧(AI)加速晶片,這是 OpenAI 在 AI 硬體領域重要的戰略轉折點。此舉標誌著 OpenAI 將從主要供應商 Nvidia 的生態中逐步脱離,自行掌控核心硬體架構,以應對快速增長的 AI 運算需求與成本壓力。 Broadcom 近期公開一筆超過 100 億美元的晶片訂單,業界普遍推測該筆巨額訂單正是來自 OpenAI。此訂單內容涵蓋專為 AI 推論運算設計的定制加速器晶片,以及必要的網路晶片和參考伺服器機架,意味著雙方合作已從設計驗證階段邁入全面量產的商業階段。Broadcom 也透露,預計將於...
人工智慧(AI)技術的飛速發展,無疑為社會帶來了諸多便利與創新,從日常資訊搜尋、商業決策到醫療發展等層面均產生深遠影響。然而,這股科技浪潮背後也隱藏著巨大的環境代價,值得香港、台灣等地的讀者深入了解與關注。 首先,AI模型的訓練及運行情況造成的能源消耗極為驚人。根據多項研究,訓練一套大型AI模型所需的電力消耗相當於美國普通汽車整個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約五倍,約等於626,000磅二氧化碳排放,甚至相當於約300次紐約至舊金山的往返飛行。這些數據凸顯了AI於資料中心的龐大能源需求。2019年至2023年間,數據中心的電力消耗激增了72%,直接推高全球碳排放水平。 每一次與AI互動,如向ChatGPT發出文字指令,都會產生相當於4.32克二氧化碳當量(CO₂e)的碳排放。以此推算,隨著AI應用日益普及,累積起來的碳足跡不可小覷;谷歌的研究指出,送出一條AI文本指令消耗的能量相當於觀看電視9秒鐘。此外,AI硬體對水資源的需求亦十分驚人,用於冷卻AI伺服器的水量巨大,對缺水地區的環境造成潛在壓力。 硬體本身的環境衝擊亦相當嚴重。AI運算核心如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與TPU(Tensor Processing Unit)的生產需大量稀土金屬,這些金屬的開採過程中往往伴隨高排放與生態破壞。硬體設備因技術迅速更新而壽命縮短,隨即產生急劇增加的電子廢棄物(e-waste)。2025年世界經濟論壇預測,到2050年全球廢電電子產品總量將超過1.2億公噸,廢棄電池與重金屬污染將嚴重威脅土壤與水源安全,對生態與人類健康造成長遠損害。 此外,AI系統的應用場景亦可能對生態系統帶來負面影響。以無人駕駛汽車及物流配送無人機為例,這些自動化設備雖提升效率,卻可能干擾野生動物及自然棲息地,且部分產業如電商因強化快速配送而增加資源消耗及浪費。 然而,AI自身亦具備解決氣候危機的潛力。透過強大全面資料分析能力,AI可協助預測極端天氣,模擬氣候變遷情境,優化能源與資源使用,提高可持續材料的研發效率,並精確評估產品生命週期碳足跡,協助企業與政策制定者制定更有效的減碳策略。 針對龐大的能耗與碳排放問題,業界採取多項行動。例如,OpenAI、Google等龍頭企業積極轉向再生能源供電及實施碳中和營運。技術面上,採用效率更高的演算法如近似演算法和資料驅動的優化演算法,有助在不犧牲精準度的前提下,降低訓練過程中的能源需求。部分技術亦會根據電力碳排放變動,彈性啟停AI工作負載,理論上能省下最多25%的耗能,尤其對於長時運算任務成效顯著。 此外,若企業和用戶能夠量化及公開AI運用過程中的能耗及排放,並採用第三方認證如ISO 14001環境管理及ISO 42001倫理AI系統的標準驗證,有助建立透明及負責任的永續管理體系,強化利益相關者信任,也能為法規趨嚴的未來做好準備。 總體而言,AI技術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與其巨大的經濟及社會效益一樣明顯。對香港、台灣使用者及企業而言,理解AI背後龐大的能源與資源消耗,有助鼓勵以更綠色、負責任態度推動數位發展。未來,結合先進的技術創新、有效的政策監管以及全民的環保意識,才能在保護地球的同時,實現AI的真正潛力。 #人工智慧 #環境永續 #數據中心 #碳排放 #綠色科技
OpenAI 最近於 2025 年 9 月推出全新功能 ChatGPT Pulse,這是一項創新的人工智慧應用,能夠在使用者睡眠期間主動進行資訊整合與分析,並於早晨以簡潔且個人化的報告形式傳送日常重點與行程提醒,讓使用者一早便可快速掌握當天重要資訊,提升工作與生活效率。此功能的核心在於從傳統被動問答模式,進一步轉型為主動式、任務導向的智能助理,展現 OpenAI 對於 AI 輔助方式的策略性變革。 ChatGPT Pulse 的運作原理可概括為在夜間對使用者相關的各類資料進行研究和整合,這包括先前對話內容、ChatGPT 記憶功能中的用戶偏好,甚至連結 Gmail、Google Calendar 等應用程式,以抽取重要的電子郵件、行程與待辦事項,然後將分析結果以 5 到 10 則圖卡形式包裝,放置於 ChatGPT...
OpenAI在2025年上半年展現驚人的成長勢頭,以其領先的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穩居市場龍頭地位。根據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7月,OpenAI年化營收已達130億美元,較2024年同期的40億美元增長三倍,較今年年初的60億美元更幾乎翻倍,成為全球Generative AI產業中最具支配力的企業之一。 這一營收爆發式成長主要得益於OpenAI旗下的重點產品ChatGPT。ChatGPT不僅在消費者市場獲得空前成功,每週活躍用戶數自今年3月的5億迅速攀升至7億,更有超過500萬家企業訂閱付費方案,較6月份的300萬大幅增長。透過訂閱制訂價模式,ChatGPT成為OpenAI營收的最大來源,並透過持續推出如電子試算表編輯、投影片製作等生產力功能,深化用戶黏著度與日常工作整合,推動企業客戶採用增長。 除了訂閱收入,OpenAI的API及授權業務也是重要獲利管道,估計貢獻總營收約15%至20%。開發者與第三方企業透過使用OpenAI雲端API,以使用量收費方式付費,GPT-4的計價約為每1000個token 0.03美元,而GPT-3.5則為約0.002美元,成為數百款應用程式與企業軟體功能(包括Notion、Salesforce、Bing等)的背後 AI 引擎。與微軟的策略夥伴關係亦強化了雙方合作,微軟將GPT-4深度整合至Bing及Azure服務,同時支付API使用費用,進一步鞏固OpenAI在AI生態系的領導地位。 資本市場方面,OpenAI在2025年3月創下40億美元的歷史最大私人融資規模,整體估值在2025年攀升至驚人的3千億美元,彰顯市場對其未來競爭力與科技領先優勢的高度信心。儘管高速擴張伴隨著高達80億美元的年度現金燒毀,但企業仍致力於強化長線營運實力,以期在未來五年內實現2兆美元估值的目標,遠景聚焦於2029年商業軟體自動化市場,該領域估計達5000億美元規模,並搭配硬體與平台使用費用,年收益預期達2000億美元。 在使用者規模方面,ChatGPT用戶數迅速突破8億每週活躍用戶大關,並計劃於年底實現突破10億用戶的願景。整體平台每日處理約25億次用戶提示,顯示ChatGPT已從一款高效的工作工具轉變為大眾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助手。用戶年齡結構以25歲以下年輕族群為主,佔比超過45%,而全球用戶分布亦相當廣泛,僅約15%為美國用戶,展現其全球影響力。 此外,根據市場調查,ChatGPT在各國應用程式收入排名中均穩居第一,僅中國市場由Deepseek以下載量稍占先機。用戶黏著度方面,平均每月使用天數超過12天,使用時間平均達每日16分鐘,接近搜索引擎的使用頻率,反映用戶依賴程度有別於傳統工具,更顯示ChatGPT在工作與娛樂時間的雙重價值。用戶在週末的活躍度提升,進一步證明其已融入生活各面向,不僅限於專業應用。 綜觀2025年Generative AI市場,OpenAI以約17%的市場佔有率穩居前列。整個產業規模自2022年的1.91億美元跳升至2024年的256億美元,快速擴張趨勢明顯。OpenAI雖面臨包括微軟、Google與Meta的激烈競爭,以及市場飽和與監管風險挑戰,依然憑藉強大的技術實力、多元化營收及生態系佈局,奠定穩固基礎。 總體來看,OpenAI在2025年的表現可謂劃時代的成功典範。從產品的爆炸性用戶增長、營運模式多元化,到資本市場的高估值,均展現Generation AI時代的蓬勃發展與未來潛力。隨著技術持續創新與企業專注於推動AI自動化,OpenAI正穩步邁向成為全球最具價值的人工智慧公司之一,對香港、台灣等華語市場的企業與用戶產生深遠影響。 #OpenAI #ChatGPT #生成式人工智慧 #AI產業 #科技創新
人工智慧新創公司Perplexity在2025年8月12日震撼業界,宣布以345億美元的現金出價購買Google旗下的全球最受歡迎瀏覽器Chrome,此舉迅速成為科技和投資圈熱議焦點。這項出價不僅遠超出Perplexity先前的18億美元估值,還是在Google可能因反壟斷調查被迫剝離Chrome業務的背景下提出,顯示出Perplexity野心勃勃,試圖在全球瀏覽器市場掀起變局。 Perplexity此次收購提議操作代號為“Project Solomon”,根據公司提供的條款表示,這將是一宗非約束性的資產收購交易,並標榜會依反壟斷案件的要求量身訂造相關救濟方案。除了提出豐厚收購金外,Perplexity在條款中特別承諾,收購完成後至少會維持Chrome連續100個月的服務穩定與客戶支持,同時保證用戶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預設設定,不會強迫限制使用者的選擇權。此外,Perplexity計畫未來兩年內對Chrome投資30億美元,力求帶動瀏覽器技術革新與功能擴展。 此次交易消息曝出後,整個矽谷與華爾街都為之一震。Perplexity不僅推出了此震撼作秀,也在同期正式對外發布其自家AI瀏覽器Comet。相較於Chrome僅有透過附加元件才可啟用的人工智慧功能,Comet內建的AI助理常駐於瀏覽器右上角,能即時為使用者匯總內容摘要、跨標籤比對資訊、並自動化處理任務如會議預訂、電子郵件發送及事件提醒等多種日常行動,為用戶帶來更流暢的瀏覽體驗。這種具備上下文感知與整合協同能力的AI代理人,正逐步改寫使用者與瀏覽器互動的方式,使瀏覽活動越來越傾向於「會話式」操作。 從行業角度看,Perplexity此舉極可能對瀏覽器市場和更廣泛的網路生態帶來深遠影響。作為現行瀏覽器霸主的Google,因遭受司法部的反壟斷訴訟,加上自身AI戰略步伐落後,已面臨市場及監管雙重壓力。倘若Chrome最終轉手,它可能成為包括OpenAI在內的多方競爭者角逐焦點,而Perplexity若成功收購,不僅會大幅擴展其市場觸角,更可能打破Google長期對網路搜尋及瀏覽瀏覽的壟斷,為用戶引入更多元的選擇。專家認為,打造「下一個Google」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信任、用戶習慣與規模經營的長期戰役,Perplexity雖處於初期階段,但已展現出不容小覷的市場野心。 然而,業內消息指出,部分Perplexity的投資者尚未被告知此次與Chrome交易的計劃,有觀察家對其財務策略持保留態度。儘管公開的資金支持來源不明,Perplexity向媒體表示已獲大規模風險資本基金全力支持,顯示此收購案背後資金籌措並非空穴來風。 在AI驅動的數位時代,Perplexity憑藉Comet瀏覽器打造了一條不同於傳統的產品路線,以更加智能化、自動化的體驗切入瀏覽器市場,反映出業界對搜尋與瀏覽「人工智慧原生化」的大勢認同。隨著科技巨頭風雲變色,Perplexity此舉象徵了新興AI公司的崛起與傳統霸主地位的挑戰,未來幾年將是觀察該產業翻天覆地轉變的關鍵期。 #人工智慧 #Perplexity #Chrome收購 #Comet瀏覽器 #谷歌反壟斷
OpenAI 最新推出的 gpt-oss 系列模型,包括 gpt-oss-120b 與 gpt-oss-20b,代表了開源語言模型的新里程碑,將強大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以開放權重方式提供給全球開發社群,特別適合香港及台灣等地對新世代 AI 技術需求日益增長的市場。這兩款模型均遵循寬鬆的 Apache 2.0 授權條款,並具備優異的推理與工具使用能力,是首次由 OpenAI 自 GPT-2 以來大規模開放的權重模型,開啟了人工智能民主化的新篇章。 在架構設計上,gpt-oss 模型基於先進的 Transformer 架構,並運用了專家混合(Mixture-of-Experts, MoE)技術,以減少每次推理啟動的參數數量,達到高效的運算表現。以 gpt-oss-120b 為例,總共有約 1170...
美國FDA藥物監管與人工智能指南分析 近年來,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對於藥物的監管和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重視。FDA一直致力於確保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並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逐步完善了人工智能在藥物開發和監管中的應用。這篇文章將探討FDA對於藥物監管的最新動態,以及人工智能在其中發揮的作用。 FDA藥物監管簡介 FDA作為美國的主要藥物監管機構,負責確保市場上的藥物是安全且有效的。監管過程包括藥物的研發、臨床試驗、批准和上市後監察等多個階段。FDA的監管目的是保護公眾健康,同時促進醫藥技術的進步和創新。 人工智能在藥物開發中的應用 人工智能(AI)在藥物開發中的應用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展。AI可以幫助藥物開發者進行藥物目標的發現、藥物設計、臨床試驗設計等工作。例如,AI可以通過分析海量的生物數據,快速地找出潛在的藥物靶點,從而大大加速藥物的研發過程。同時,AI也可以用於預測藥物的副作用和毒性,進一步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AI在藥物設計中的角色 在藥物設計中,AI可以快速模擬和評估不同藥物候選物的結構和活性,幫助科學家們選擇出最有前途的藥物。這樣既節省了時間,也降低了藥物研發的成本。AI還可以幫助優化藥物的化學結構,使其更好地與生物目標結合,從而提高藥物的有效性。 AI在臨床試驗中的應用 AI也可以在臨床試驗中發揮重要作用。通過AI分析患者的臨床數據,科學家們可以更好地了解藥物在不同人群中的效果和安全性。AI還可以幫助設計更有效的臨床試驗方案,例如選擇最合適的試驗對象,確保試驗的結果更具代表性和可靠性。 FDA對AI的監管和指南 FDA在承認AI在藥物開發中的重要性同時,也對AI的應用提出了明確的監管要求。FDA強調,AI系統在藥物開發中的使用必須符合嚴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標準。同時,FDA也提供了指南,幫助開發者了解如何在藥物開發中正確地使用AI。 AI系統的審核過程 FDA對AI系統的審核注重於其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開發者需要提供充分的證據,證明AI系統的輸出是可靠且準確的,並且能夠在實際應用中有效地發揮作用。這些要求保證了AI在藥物開發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未來展望 隨著AI技術的不斷進步,AI在藥物開發中的應用將會越來越廣泛。FDA的監管和指南將會不斷更新,以適應AI技術的發展。未來,AI可能會在藥物的個體化治療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通過分析個體的基因數據和臨床數據,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結論 美國FDA對於藥物的監管和人工智能的應用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引入AI技術,FDA旨在促進藥物開發的效率和安全性。這些努力不僅對於美國的藥物開發有著深遠的影響,也對於全球的醫藥產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FDA藥物監管 #人工智能在藥物開發 #AI醫療應用 #藥物安全與有效性 #個體化治療
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於2025年7月於華盛頓特區聯邦儲備委員會主辦的金融業研討會中,對即將來臨的AI驅動金融詐欺危機發出嚴重警告。他指出,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普及,金融機構中常用的語音指紋身份驗證系統正變得極度脆弱,因為AI可以模仿客戶的聲音進行欺詐行為,使得這類防護措施「完全被突破」[1][3]。Altman直言依賴語音認證來進行大額資金調度是“瘋狂”的做法,並強調未來AI生成的聲音與視頻深度偽造(deepfake)將越來越難以分辨真偽,金融系統亟需迅速採用更新穩健的認證技術以避免重大安全漏洞[1][3]。 此外,Altman更警告說,不僅是語音欺詐技術,其它更危險的AI應用有可能對金融網絡發起大規模攻擊,甚至可能威脅公共安全,比如利用AI研發並散播生物武器,這些威脅速度和破壞力超越現有防禦措施[1]。這番話獲得聯邦儲備委員會監理副主席Michelle Bowman的呼應,她表示監管機構與科技企業之間的合作可能成為對抗AI詐欺的有效策略[1][3]。 在同一會議上,Altman也針對AI對勞動市場帶來的革命性影響提出警示,特別點名客戶服務產業已接近被AI完全取代的局面[2][4]。現今許多客戶服務中心已由AI系統接管,人工客服多數被快速、準確且不疲勞的AI取代。Altman強調:“當你打電話進客服中心時,回應你的已是超級智能且可靠的AI,它沒有任何繁瑣的按鍵選單或需轉接的問題,一通電話即可完成服務。這個轉變基本上已經完成。”此外,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也愈加精準,甚至在某些診斷方面勝過多數人類醫師,雖然Altman本人仍偏好有人類醫師在診斷過程中監控[2]。製造業中,AI則透過演算法掌控供應鏈與設備狀態,極大提升運作效率並降低設備停機時間[2]。創意產業如媒體與廣告也越來越倚賴AI來產生內容、個人化推薦及分析觀眾偏好,整體推動產業結構與經營模式的轉型...
Moonshot AI於2025年7月推出的Kimi K2,震撼了全球人工智能(AI)界,成為開源模型中的一顆耀眼新星。這款擁有1兆(trillion)參數的MoE(Mixture-of-Experts)架構大規模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簡稱LLM),不僅在效能上媲美甚至超越了OpenAI的GPT-4.1,且成本低廉,創造了AI商業應用的新標竿。 \n \nKimi K2的定價達到每百萬tokens只需0.15美元,遠低於OpenAI每百萬tokens約15美元的價格,足足便宜了100倍。這使得許多企業和開發者能夠以較低成本享受到高水準的AI算力。更重要的是,Moonshot AI選擇將Kimi K2以MIT開源許可證釋出,讓使用者可自由下載並自行運行此模型,強化了AI技術的普及與創新能力。 \n \n在性能指標方面,Kimi K2在多項專業測試中表現亮眼。其中,解決GitHub實際問題的程式碼測試(SWE-bench)準確率達65.8%,數學推理的表現更高達97.4%,均超越GPT-4.1水平。這種超高準確率與卓越的推理能力,讓K2在自動化軟體開發及複雜計算任務中展現出強大潛力。 \n \nKimi K2的設計理念與現有聊天優化型語言模型截然不同。它強調自主性和執行力,是首款真正可計劃、執行並持續迭代的開源智能代理(agentic model),能在無需人類持續監督下自動完成任務,極大提升工作流程的自動化效率。 \n \n創立於2023年3月的Moonshot AI,由來自中國清華大學的三位校友創辦,短短18個月內成功估值達33億美元。創辦人楊志林受OpenAI推出ChatGPT的啟發,立志打造能推動通用人工智慧(AGI)發展的創新企業。Moonshot AI從封閉轉型為開源路線的決策,旨在加速技術部署速度及提升市場競爭基準,反映其開放共享的戰略野心。 \n \n在技術層面,Kimi K2採用被稱為Muon...
OpenAI 預計於2025年夏季推出備受矚目的 ChatGPT-5,這將是繼 GPT-4.5 之後的重大升級,將帶來更強大的人工智慧體驗。根據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的多次公開談話與業界消息,GPT-5 很可能於2025年7月至8月間正式發布,尤其是八月發佈的可能性較高,然而官方尚未給出明確日期,僅強調會在確保安全和準備就緒後推出。這樣的策略反映 OpenAI 對於模型安全、穩定性及倫理維護的高度重視[1][2][3][6]。 GPT-5 將在多項技術層面較前代有顯著提升,其優化不僅限於自然語言處理的能力,還將整合多模態功能──包括更進階的圖像與影片生成,並且在推理、計劃及長上下文理解上表現優異。這意味著使用者將感受到更流暢自然的互動體驗,AI 將能更深入理解複雜問題並產出更精準的回答。OpenAI 分享,GPT-5 可能開啟自動化代理人的新時代,使對話助手能夠在無需密切監督情況下,完成排程、電子郵件回覆甚至購買行為,這將大幅提升企業及個人的工作效率[1][3][4]。 技術進步之外,OpenAI 強調 GPT-5 的安全測試與倫理準則將比以往更加嚴謹。雖然 GPT-5 被視為在模擬人類溝通的橋樑上跨出一大步,但它並非具備真正「感知」或意識的機器。業界普遍認為,GPT-5...
Perplexity AI於2025年7月正式推出了旗下首款AI驅動的網頁瀏覽器——Comet,這款瀏覽器標榜將改寫用戶與網路互動的方式,並融合了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使瀏覽體驗更直覺且高效。Comet利用Perplexity自家的搜尋引擎作為預設,並搭載了一位強大的AI助理,能夠即時摘要網頁內容、回答使用者疑問,甚至協助執行預約會議與線上購物等多元任務,實現從瀏覽到行動的一站式服務。 Comet的核心亮點在於內嵌的Comet Assistant。這個AI助手常駐於瀏覽器側邊欄,能夠「看懂」使用者當前瀏覽的網頁內容,並即時互動。舉例來說,使用者在觀看YouTube影片時,可以直接詢問影片主題或細節,不需另外開新分頁搜尋;在編輯Google Docs文件時,也能讓助理協助分析文字或彙整重點。如此一來,使用者無需頻繁切換標籤頁或複製貼上資訊,極大提升作業連貫性與效率。 技術層面上,Comet採用基於Chromium的架構,因此不僅兼容原有Chrome擴充功能,也能夠輕鬆匯入書籤及瀏覽設定,方便用戶無縫過渡。此外,Comet運用了先進的混合式AI架構,將簡單任務由本地端處理,而複雜運算則交由雲端API協助,既保證運算效率,又兼顧資料安全。使用者可根據需求選擇不同的隱私與追蹤模式,其中一種嚴格模式甚至確保所有敏感資料如行事曆皆在本地端執行,避免外洩風險。 相較於Google Chrome逐漸加嚴的廣告攔截政策,Comet內建了原生的廣告阻擋功能,讓使用者能更自在地瀏覽網頁,免受煩人廣告干擾。這項設計同時呼應了現代用戶對於隱私與瀏覽品質的雙重需求。 Comet不僅是一款瀏覽器,更是設計為一個AI原生環境,透過深入整合Perplexity搜尋技術,將繁瑣與分散的工作流程重新整合為流暢的對話與互動。Perplexity團隊強調,過去瀏覽器中成堆的分頁常常讓人難以集中精神,且須不斷切換各種應用和網站,這不僅影響效率,也減損工作及探索新知的樂趣。Comet透過智能介面將所有瀏覽活動串連起來,幫助用戶保持專注,讓思路連貫更為自然。 此外,Comet的AI助理還能在背景持續協助使用者進行瀏覽,例如比較保險方案、分析投資選項,或是校對用戶正在閱讀的資訊與過往資料的差異,提升決策的精準度。這種從支援查詢到實際操作的跨域服務,展現了Comet在將複雜工作流程簡化並智能化方面的野心。 目前Comet已於2025年7月10日對Perplexity Max訂閱用戶開放,未來數月內將陸續推動邀請制擴展用戶基礎。據報導,訂閱費用約為每月200美元,定位為高端專業市場,吸引對AI技術有高度需求的創新者和早期採用者。Perplexity希望藉由Comet與Google Chrome、Microsoft Edge等市占龍頭競爭,搶攻網頁瀏覽這個巨大且仍有開發空間的市場。 對於香港及台灣用戶而言,Comet提供了極具吸引力的使用體驗。繁體中文網頁同樣能獲得即時語意解析,語言障礙不再是瀏覽障礙;加上高隱私性與高效率的操作邏輯,符合現代亞洲消費者對於數位工具便捷與安全並重的期待。隨著人工智慧持續滲透日常生活,Comet這類AI原生瀏覽器勢必成為新一代用戶探索網路資訊與完成工作的重要工具。 總結來說,Perplexity推出的Comet瀏覽器透過AI深度整合,重新定義了網頁瀏覽的體驗,讓使用者能在單一智能介面中完成疑問解答、資訊彙整和複雜任務,擺脫傳統瀏覽器煩冗的分頁管理及多重應用切換,帶來更簡潔且高效的作業模式。其技術架構兼顧效率與隱私,且具備原生廣告阻擋能力,預計將在專業市場掀起一波革新浪潮,為華語地區用戶引進嶄新的瀏覽新選擇。 #AI瀏覽器 #Comet #PerplexityAI #人工智慧 #網頁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