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快速發展,深度偽造(deepfake)語音詐騙已成為一大安全威脅,尤其在香港與台灣等地,相關詐騙案件呈現爆炸性增長。這種詐騙利用AI進行聲音克隆,能以極高的相似度模仿目標人物,是犯罪集團實施社會工程攻擊的新利器,造成極大的財務損失與信任危機。 首先,該類詐騙的核心技術是AI語音克隆,只需15至30秒的目標聲音樣本,例如來自社交媒體、公開影片甚至語音留言,即可透過如Eleven Labs、Speechify和Respeecher等工具製作出逼真的語音深度偽造。這種技術不僅模仿聲音音色,還可根據需求即時生成各種語句,令詐騙電話或錄音聽起來真實可信,騙子會冒充受害人親友或高階主管,聲稱遇到緊急狀況,如被綁架、急需保釋金或公司財務轉帳等,迫使對方匆忙轉賬。 統計數字令人震驚。2024年,全球聯絡中心的深度偽造詐騙活動暴增680%,詐騙嘗試也增加26%。保險業合成語音詐騙更飆升475%,零售聯絡中心中平均每127通電話就有1通為詐騙電話。至2025年上半年,深度偽造相關詐騙案件激增,全球累計損失高達8.97億美元,其中4.1億美元於今年上半年發生,幾乎是去年全年的四倍。 此類技術威脅之大,不僅限於普通民眾。2024年,一宗香港跨國企業財務人員因收到多段由深度偽造聲音與視頻組成的指令,誤以為是高層主管親自操作而匯出超過2,500萬美元,成為本地深偽詐騙的著名案例。此外,美國國務卿Marco Rubio的聲音也被偽造成電郵語音留言,試圖竊取敏感信息,儘管未成功,但凸顯深度偽造技術已被高度惡意利用。 傳統的身份驗證方法如知識問題驗證(KBA)及一次性密碼(OTP),對抗這種假聲偽裝的效果日益有限。研究指出,53%的詐騙者能通過KBA驗證,四分之一能通過OTP挑戰,甚至16%的案件涉及來電顯示偽造。專家建議組織及企業必須導入多因素驗證、活體檢測(real-time liveness detection)和風險評分,以加強防護。 面對這些威脅,防範措施必須同時注重個人和企業層面。在個人層面,應保持警覺,降低在公開平台分享語音錄音的頻率,因為詐騙者往往從TikTok、Instagram等社交媒體蒐集素材。家人與親友間亦需相互提醒,確保遇到緊急求助電話時進行多重核實,避免因情緒驟變而上當受騙。企業層面則應加快升級安全系統,利用多樣化的認證方式,以及加強員工教育和風險識別訓練。 除了語音深度偽造,AI技術還被用於生成極具欺騙性的電子郵件(phishing)、短訊(smishing)及AI驅動的社交媒體機械人操控,這些手法與深度語音詐騙相輔相成,共同推高詐騙的複雜度與嚴重性。專家預估,到2025年深度偽造詐騙可能再增長162%,聯絡中心詐騙損失將觸及445億美元,而零售業遭受的詐騙率可能翻倍至每56通電話就有1通詐騙案件。 總結而言,隨著AI語音克隆和深度偽造技術日益成熟與普及,這類詐騙正快速滲透至個人、企業甚至政府層面。防範之道在於提升認知、強化技術防護及跨部門合作。唯有用科技反制科技,並培養全民防詐意識,才能在這波AI詐騙浪潮中守護自身利益,減少社會損失。 #深度偽造 #AI語音克隆 #詐騙防範 #聯絡中心安全 #人工智能安全
人工智慧(AI)在2025年持續成為全球科技與產業發展的核心焦點,並已深刻改變各行各業的運作方式。隨著生成式AI(Generative AI)技術的普及,企業及媒體產業正迎來一場顛覆性的變革。從內容創作、自動化新聞生成,到跨產業應用的爆發,AI不僅提升了工作效率,更重塑了產業結構與社會生態。 首先,生成式AI工具已躍升為多數企業日常商業流程中的重要角色。這些工具能在內容創作、客服應答、程式開發等領域大幅提升效率,讓企業在數位轉型浪潮中擁有更強競爭力。根據全球趨勢分析,至2025年將有約25%的企業開始布局代理型AI(Agentic AI),並預計2027年這一比例將增長至50%,展現出強勁的成長潛力。然而,雖然技術不斷進步,但同時也面臨如高昂的雲端運算成本、能源消耗與深偽技術(deepfake)引發的信任危機等挑戰,需要跨界合作才能有效解決。 在新聞媒體領域,AI的影響尤為顯著。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型語言模型(LLM)不僅極大提高了新聞工作者的資料查證與稿件撰寫效率,也使得新聞產製自動化成為可能。記者可利用AI快速彙整多篇報導,生成精簡且內容豐富的短稿,提升新聞產出速度與品質。另一方面,這種技術同時對新聞產業帶來結構性衝擊。平台業者可利用生成式AI直接提供改寫後的新聞內容,削弱對原新聞出處的流量導入,並影響平台與新聞業之間的廣告分潤機制,讓原本已經經營困難的媒體產業更加雪上加霜。 此外,AI對新聞業的挑戰還表現在資訊可信度的重建上。隨著2024年美國大選帶來的政治資訊混雜與替代媒體興起,新聞機構必須在2025年面對「小林丸」困境——即傳統解決方案不再適用,需創新思考才能贏得受眾信任。這同時也是新聞業務必重新塑造服務模式與受眾互動的關鍵時刻,進一步彰顯AI技術與新聞倫理之間的平衡必要。 2025年,AI不再是單純的輔助工具,而是推動全球科技、媒體和電信產業轉型的中樞力量。根據勤業眾信報告,生成式AI正處於所謂的「關鍵過渡年」,產業必須縮小技術潛力與實際應用間的差距,方能真正發揮其創新效益。同時,全球面臨的能源政策、數據安全與治理倫理等問題,也促使各界必須攜手制定具前瞻性且可行的策略。包括政府、企業與學界在內,正在共同努力推動AI技術的可持續發展。 在未來展望方面,AI的應用場景將更趨多元且深入,例如醫療、金融、製造業的智能化轉型,以及數位人類(digital humans)等新興領域的快速崛起。這些發展將帶來經濟結構的深刻重塑,並形成跨國科技競爭的新格局。對於香港及台灣地區而言,掌握這波AI浪潮的脈動,積極投入技術研發與應用,將是提升競爭力與創新能力的關鍵。 總結來看,2025年的AI發展可謂機遇與挑戰並存。一方面,生成式AI推動產業效率與創新升級,另一方面也帶來倫理、安全與產業結構調整的複雜問題。未來,唯有在技術創新與政策治理間取得平衡,方能實現AI帶來的長遠價值,推動社會與產業朝向更智慧、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人工智慧 #生成式AI #新聞產業 #科技趨勢 #數位轉型
近期,全球大規模的當機事件影響了許多數據中心和雲端服務,OpenAI旗下的ChatGPT服務也未能倖免。這次當機事件持續了超過十個小時,導致許多使用者在使用ChatGPT時遇到延遲和錯誤。OpenAI的團隊在當機事件發生後迅速展開調查,確認了問題的根本原因,並實施了緩解措施。隨著時間的推移,ChatGPT的功能逐步恢復正常,但有些地區仍然出現延遲。在當機事件結束後,OpenAI也宣布了新的模型發展計畫,展現了其在AI技術上的持續進步。 事件始末 2025年6月10日下午2時36分,OpenAI的ChatGPT服務首次出現異常,官方表示正在調查故障情況。隨著時間推遲,官方持續釋出更新,確認部分使用者遭遇了服務延遲和錯誤率升高的情況。這些問題影響了API和ChatGPT核心系統,導致許多使用者無法正常使用服務。 到同日晚上9時07分,OpenAI正式確認了問題的根本原因,並開始實施緩解措施。接下來的幾個小時內,從晚上9時43分、10時16分、10時54分至11時42分,系統的恢復進展逐步展開。官方表示,API部分已開始恢復正常,但所有服務要完全恢復正常仍需要幾個小時。 11日凌晨1時20分,OpenAI宣布已成功部署緩解措施並進入監控階段。截至台灣時間11日上午6時32分,OpenAI表示,除了語音模式仍有較高錯誤率外,ChatGPT的其餘元件對所有使用者來說已恢復正常運作。官方目前正持續監控以確保系統穩定。 對使用者的影響 在當機事件發生期間,許多依賴ChatGPT的使用者遭遇了alatency和錯誤。這些問題對於日常工作和學習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尤其是對於那些需要快速處理大量文本或數據的用戶。然而,OpenAI的快速反應和有效的緩解措施避免了更嚴重的後果。 未來發展 在當機事件結束後,OpenAI宣布了新的模型發展計畫。這一計畫展現了OpenAI在AI技術上的持續進步,預示著ChatGPT未來將會更加強大和穩定。新的模型將會提供更好的語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對於各行各業的用戶來說,這是一個令人期待的消息。 結論 OpenAI的快速反應和新模型的推出,展現了其在AI領域的領導地位。隨著ChatGPT的恢復和新技術的開發,OpenAI將繼續推動AI技術的進步,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和體驗。在未來,ChatGPT很可能會成為更多人工作和學習中的重要工具。 #ChatGPT #OpenAI #AI技術 #雲端服務 #數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