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I)技術的飛速發展,無疑為社會帶來了諸多便利與創新,從日常資訊搜尋、商業決策到醫療發展等層面均產生深遠影響。然而,這股科技浪潮背後也隱藏著巨大的環境代價,值得香港、台灣等地的讀者深入了解與關注。 首先,AI模型的訓練及運行情況造成的能源消耗極為驚人。根據多項研究,訓練一套大型AI模型所需的電力消耗相當於美國普通汽車整個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約五倍,約等於626,000磅二氧化碳排放,甚至相當於約300次紐約至舊金山的往返飛行。這些數據凸顯了AI於資料中心的龐大能源需求。2019年至2023年間,數據中心的電力消耗激增了72%,直接推高全球碳排放水平。 每一次與AI互動,如向ChatGPT發出文字指令,都會產生相當於4.32克二氧化碳當量(CO₂e)的碳排放。以此推算,隨著AI應用日益普及,累積起來的碳足跡不可小覷;谷歌的研究指出,送出一條AI文本指令消耗的能量相當於觀看電視9秒鐘。此外,AI硬體對水資源的需求亦十分驚人,用於冷卻AI伺服器的水量巨大,對缺水地區的環境造成潛在壓力。 硬體本身的環境衝擊亦相當嚴重。AI運算核心如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與TPU(Tensor Processing Unit)的生產需大量稀土金屬,這些金屬的開採過程中往往伴隨高排放與生態破壞。硬體設備因技術迅速更新而壽命縮短,隨即產生急劇增加的電子廢棄物(e-waste)。2025年世界經濟論壇預測,到2050年全球廢電電子產品總量將超過1.2億公噸,廢棄電池與重金屬污染將嚴重威脅土壤與水源安全,對生態與人類健康造成長遠損害。 此外,AI系統的應用場景亦可能對生態系統帶來負面影響。以無人駕駛汽車及物流配送無人機為例,這些自動化設備雖提升效率,卻可能干擾野生動物及自然棲息地,且部分產業如電商因強化快速配送而增加資源消耗及浪費。 然而,AI自身亦具備解決氣候危機的潛力。透過強大全面資料分析能力,AI可協助預測極端天氣,模擬氣候變遷情境,優化能源與資源使用,提高可持續材料的研發效率,並精確評估產品生命週期碳足跡,協助企業與政策制定者制定更有效的減碳策略。 針對龐大的能耗與碳排放問題,業界採取多項行動。例如,OpenAI、Google等龍頭企業積極轉向再生能源供電及實施碳中和營運。技術面上,採用效率更高的演算法如近似演算法和資料驅動的優化演算法,有助在不犧牲精準度的前提下,降低訓練過程中的能源需求。部分技術亦會根據電力碳排放變動,彈性啟停AI工作負載,理論上能省下最多25%的耗能,尤其對於長時運算任務成效顯著。 此外,若企業和用戶能夠量化及公開AI運用過程中的能耗及排放,並採用第三方認證如ISO 14001環境管理及ISO 42001倫理AI系統的標準驗證,有助建立透明及負責任的永續管理體系,強化利益相關者信任,也能為法規趨嚴的未來做好準備。 總體而言,AI技術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與其巨大的經濟及社會效益一樣明顯。對香港、台灣使用者及企業而言,理解AI背後龐大的能源與資源消耗,有助鼓勵以更綠色、負責任態度推動數位發展。未來,結合先進的技術創新、有效的政策監管以及全民的環保意識,才能在保護地球的同時,實現AI的真正潛力。 #人工智慧 #環境永續 #數據中心 #碳排放 #綠色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