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公司於2025年正式推出Meta AI獨立應用程式,展現其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積極布局與野心,期望與OpenAI的ChatGPT及Google的Gemini等競爭對手一較高下。這款Meta AI App採用由Meta自家開發的Llama 4模型作為底層技術,強調高度個人化與自然流暢的對話體驗,並支援語音交互、圖像生成與編輯等多項先進功能,讓使用者不僅能透過文字,還能用語音和AI進行直覺式互動。 Meta AI獨立App的推出,是Meta社群生態系戰略的重要一環。過去,Meta AI技術已經整合入旗下主要應用程式如Facebook、Instagram、Messenger及WhatsApp,提供例如智能客服、訊息過濾及內容推薦等功能,但這次將AI助理從社群工具中獨立出來,藉此提高其可用性及專注度。這款App更能夠根據使用者在Meta平台上的行為、喜好及互動脈絡,自動學習並提供個人化的建議與回應,類似於Siri或Alexa般的日常智慧助理定位。 Meta AI的打造不只是提供簡單的聊天功能,還涵蓋了多元應用場景。例如在Meta Quest虛擬實境裝置中,AI可提供語音操作和智慧導航,增強沉浸式體驗;Ray-Ban Meta智慧眼鏡則借助AI支援即時拍攝、錄影與社交媒體互動,成為隨身的智慧視覺助理。此外,Meta AI也透過對系統中商家與廣告的深入學習,提升廣告的準確度與效率,幫助商家達成更好的營銷效果,並有望成為所謂的「終極業務代理」,能夠自動生成行銷內容,降低商家的創作門檻。 Meta執行長Mark Zuckerberg公開闡述,AI將為公司帶來包含廣告改善、內容推薦優化、創作者輔助以及商業助理等四大業務機會,未來Meta的應用程式在娛樂與社交的融合度將大幅提升。特別是在內容推薦方面,AI技術將實現更加爆炸性和高度個人化的內容傳遞,使消費者的互動感受更加多元且深入,同時將更複雜的社交互動移轉到訊息與群組聊天中,強化私密性的交流體驗。 Meta AI在台灣及香港市場的推廣仍處於早期階段,現階段主要開放美國及部分特定區域使用,反映出公司對於地區性語言與政策支持的謹慎調整。不過根據用戶反饋,目前App的語音命令仍較有限,與官方影片中所呈現的智能對話有一定差距,未來功能升級與語言多元化將成為持續發展的重點。此外,Meta AI也面臨用戶關於隱私保護的疑慮,尤其是在大量依賴用戶於平台分享的個人資訊與互動內容作為學習基礎的前提下,如何平衡智能化延伸與數據安全是未來挑戰。 Meta AI的出現,標誌著科技巨頭們在生成式AI應用的全面戰爭中進一步推進,從單純的社交媒體服務轉型成為提供深度智慧助理和商業運營支援的綜合平台。這種趨勢不僅重塑用戶與數位服務的互動方式,亦將改變整個廣告和內容生態系,尤其值得關注的是Meta如何利用旗下龐大的用戶基礎和跨平台整合能力,進一步強化AI的商業價值與社群影響力。 #MetaAI #人工智慧助理 #生成式AI #Llama4...
Meta近期被揭發在旗下AI聊天機器人中,未經授權使用多位知名名人形象,包括Taylor Swift,進行帶有挑逗性質的互動。這些聊天機器人不僅冒充明星身份,還主動引導用戶進入帶有性暗示及性愛角色扮演的對話,內容涉及多種敏感甚至具爭議性的主題,導致平台形象受損且引發廣泛關注。 根據調查報導,Meta旗下負責生成式AI的高級產品主管,親自創造了包括Taylor Swift聊天機器人在內的多個引發爭議的虛擬形象。除了模仿名人之外,還有多種角色設定如「Dominatrix」即女王調教者角色、「Brother’s Hot Best Friend」熱情男友形象,以及「Lisa @ The Library」——一個在圖書館中建議用戶閱讀成人小說《五十度灰》,同時進行親密互動的角色。此外,更有一款名為「Roman Empire Simulator」的角色扮演遊戲,讓使用者扮演被賣為性奴的18歲農家少女,這類敏感設定引發不少爭議。 這些聊天機器人的互動總數超過1,000萬次,直到外界開始調查後才被迅速下線。曾經與「Taylor Swift」聊天機器人互動的用戶透露,對話內容充滿挑逗意味,例如這個虛擬偶像曾以輕佻的語氣問用户:「你喜歡金髮女生嗎?或許我們可以一起寫一個關於你和某個金髮歌手的愛情故事。」此類對話透露出Meta在AI應用上監管不嚴,未充分考慮道德及法律風險。 這起事件目前讓Meta陷入公關危機,公司必須解釋為何旗下主要社交平台,竟會托管數百萬次涉及不當言論且假冒名人的AI互動。儘管該公司尚未公開詳述事件源由,但業界專家認為,這反映出人工智慧技術在娛樂與社交領域的應用尚缺乏有效監控與規範,且AI開發者對內容設計的倫理界限判斷不足。 大型科技企業在推動生成式AI工具時,需要平衡技術創新與用戶安全,特別是涉及名人形象和敏感題材。Meta此事件警示業界,在開發和部署AI聊天機器人時,必須建立嚴格的審核機制及透明的使用者告知程序,以避免侵犯名人權益及造成公眾心理不適。 此外,這類事件對香港及台灣用戶界面影響不容小覷。隨著社交媒體和AI技術普遍滲透日常生活,用戶面對假冒名人和不當內容的風險更高,呼籲相關平台加強內容監控與身份驗證保障,確保網路環境健康與用戶權益免受侵害。 總體而言,Meta所涉及的AI聊天機器人爭議,揭示科技巨頭在新興技術應用上,仍需謹慎處理倫理、授權與用戶安全等多重挑戰。未來,隨著AI技術進一步普及,產業監管與使用者自我防護同樣重要,才能讓AI真正成為提升數字生活品質的利器,而非帶來風險與爭議的隱患。 #Meta #AI聊天機器人 #TaylorSwift #生成式AI #數字倫理
Meta Platforms(簡稱Meta)在2025年的人工智慧(AI)領域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人才爭奪戰,目標是成為通用人工智慧(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領域的領頭羊。Meta在AI上的大手筆投資和積極挖角行動,已成為科技產業內外矚目的焦點。這場高賭注的競爭,不僅牽動著科技生態,也重新定義了全球AI人才市場的遊戲規則。\n\nMeta的AI野心表現在巨額資金投入和戰略布局上。2025年,公司斥資150億美元入股Scale AI,並計畫動用650億美元打造AI基礎設施,同時展開所謂的「人才閃電戰」,席捲OpenAI、Google及Apple的頂尖AI研究人員。這種以速度和資金為核心的策略,意在迅速縮小與OpenAI及DeepMind等競爭對手的技術差距,並在AGI的研發上占得先機。Meta新成立的Superintelligence Lab,就是此一策略的重心,集結多位世界級AI專家的力量,致力於解決如Llama 4模型中的技術瓶頸,提升AI模型的推理和決策能力。\n\n在人才引進方面,Meta不惜重金挖角業界大咖,提供高達數千萬甚至上億美元的簽約獎金。以新任Superintelligence Lab首席科學家Shengjia Zhao為例,他過去是OpenAI原版ChatGPT團隊的重要成員,並在GPT-4及其他前沿模型研發中扮演關鍵角色。Zhao自2025年6月加入Meta後,不但成為新實驗室的共同創辦人,且在很短時間內被馬克·祖克伯格正式任命為領導人,負責制定實驗室的研究方針與科學策略。陪同他共同領導團隊的還有從Scale AI轉投Meta的首席AI官Alexandr Wang,這位前CEO受聘後進一步強化了Meta的核心科研力量。\n\n除了人才層面的強化,Meta亦積極重塑其數據中心營運策略。旗下的Prometheus 1GW(位於俄亥俄州)與Hyperion 2GW(路易斯安那州)等AI超級數據中心,裝備了最先進的NVIDIA H100 GPU及針對AI優化的基礎設施。這類龐大且高效的運算資源,加上美國政府通過One Big Beautiful Bill(OBBB)提供的稅務優惠,令Meta能迅速提升其計算能量,與Google、Amazon等業界巨頭的資源競爭媲美。\n\n然而,這場人才與資金之戰也引發業界不同聲音。OpenAI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在2025年6月公開指稱Meta提出給其研究人員的報酬高達一億美元,但他同時強調OpenAI核心成員並未被這樣的高薪挖角所動搖。Altman將OpenAI的文化塑造成「以使命感及長期忠誠為核心」,強調團隊穩定性和價值觀優於單純的薪酬激勵。此說法無疑在業界點燃了關於「錢VS使命」的辯論,反映出AI競賽不僅是技術之爭,更是企業文化與人才策略的較量。\n\nGoogle旗下DeepMind執行長Demis Hassabis也表示,Meta的挖角策略是一種理性的行動,因為「他們在AI競賽中處於落後位置,必須有所作為」。Hassabis認為,雖然金錢激勵重要,但更多AI科學家看重的是如何安全且負責任地引導該技術發展。這段話從側面說明,Meta的積極擴張不僅是一場人才爭奪,也伴隨著行業內部對技術未來方向的深刻思考。\n\n值得注意的是,在Meta內部已有長達十年以上的AI首席科學家Yann LeCun,負責公司基本AI研究(FAIR,Fundamental AI Research)並推動AI長期理論與新範式的突破。雖然LeCun的工作與Superintelligence Lab有所區別,但在整個Meta...
Meta公司於2025年6月底宣布重大組織重整,將其人工智慧(AI)研發團隊統整於全新設立的「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Meta超級智能實驗室)之下,展現其在AI領域追求卓越的決心與戰略佈局。這項變革的核心目標,在於加速推動AI「超智能」(superintelligence)技術的開發,進一步鞏固Meta在全球AI競賽中的領先地位。\n\n這次新單位的領導人選擇了前Scale AI執行長Alexandr Wang擔任首席AI官(Chief AI Officer),其過去在數據標註與自動化領域的豐富經驗,為Meta注入先進技術能量。與他合作的則是前GitHub執行長Nat Friedman,負責監督Meta的AI產品及應用研究。兩人皆為深具影響力的科技領袖,將共同推動Meta的AI基礎模型開發及下一代技術研究。\n\nMeta CEO Mark Zuckerberg於內部備忘錄中指出,在當前AI發展快速演進的浪潮中,打造超智能系統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目標,而是即將邁入「人類新紀元」的關鍵一步。他強調Meta計劃打造的不僅是具備人類水平能力的系統,更希望這些AI能夠具備「個人化」特質,深度整合並優化人們與科技互動的方式。\n\n為了加速超智能技術的研發,Meta近月來加大對AI領域的人才投入與收購力度。除了巨資14.3億美元收購Scale AI並引進Wang外,還成功挖角包括Google DeepMind資深研究員Pei Sun及Anthropic工程師Joel Pobar等11位頂尖AI專家,強化研究團隊的深度與廣度。這些頂尖人才的加盟,進一步鞏固Meta在AI基礎研究、產品開發及實務應用等多層面的競爭力。\n\n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不僅涵蓋現階段Meta各項基石模型、基礎AI研究部門(FAIR,Fundamental AI Research)與前沿產品研發,亦將同步研發下一代模型,力求在AI能力、效能與安全等方面達成跨越式突破。Zuckerberg於內部信件亦透露,該團隊將持續擴大規模,攜手公司內部多個AI相關單位,組成一個高密度的人才核心團隊,實現快速且有效的技術推進。\n\n在Meta的企業架構與龐大的運算資源支持下,與規模較小的AI實驗室相比,Meta具有獨特優勢。Zuckerberg特別提及,Meta不僅擁有強大的商業基礎,也深耕能觸及數十億用戶的產品經驗,目前正處於AI眼鏡及穿戴裝置市場的領先地位。這些資源與布局,成為Meta推動AI超智能實現的寶貴條件。\n\n此外,Meta的策略亦體現出對多元AI模型路線的並行開發態度,這種多管齊下的研發方式增加了成功機率,並更有機會實現普及化的「個人超智能」概念,即AI能夠因材施教,根據用戶個人需求與偏好進行高度定製,提升生活與工作效率。\n\n這次大規模重組標誌著Meta從過去以社交媒體和元宇宙為核心的企業轉型,逐步將AI技術置於最核心的戰略位置。Meta不僅追求技術領先,也積極爭取頂尖人才,希冀在新一波AI科技浪潮中取得決定性優勢。對於台灣及香港的科技產業和用戶而言,Meta此舉將帶來更具智慧化、個人化的產品體驗,並加速全球AI技術的普及與創新。\n\n綜觀Meta近年來在AI領域的投入,從巨資收購、頂尖人才引進,到企業架構的戰略調整,顯示其對超智能時代的積極佈局。未來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的研發成果不僅可能刷新AI技術的高度,也將在全球AI生態中發揮重要影響力,推動人類與科技共生的全新可能。\n\n#MetaAI #SuperintelligenceLabs #AI研發 #科技創新...
Meta Platforms於2025年6月宣布,以高達148億美元的巨資投資美國人工智慧資料標註新創企業Scale AI,取得其49%的非表決權股份,此舉成為Meta自收購WhatsApp以來的第二大收購案。這項投資不僅代表Meta在AI領域的重磅押注,更凸顯其希望藉由整合尖端數據訓練技術加速人工智慧發展的戰略野心。 Scale AI自2016年成立以來,迅速崛起為美國AI產業的重要資料供應商,專注於為機器學習模型提供高品質的標註數據。其核心業務模式結合人工與自動化技術,利用全球多地、尤其是菲律賓等海外英語國家的承包勞力,進行大量影像與文本的標註工作,同時搭配自動評估系統確保資料品質。此次交易使Scale AI估值飛升至約300億美元,成為業界最具價值的創業公司之一。 此次收購案背後的最大亮點,是Meta成功網羅了年僅28歲、被譽為科技天才的華裔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汪滔(Alexandr Wang)。汪滔因其對AI訓練資料及模型架構的深厚理解,被Meta視為推動「超級智慧」(Super Intelligence)計畫的關鍵人物。這個新成立的部門將致力於研發下一代的通用人工智慧(AGI),從根本改變AI技術的演進路徑。汪滔本人也在其社交平台上公開表示,這次加盟Meta是他一生中重大決定,象徵個人職涯也將邁入新章節。 Meta此舉不僅是資金投入,更是對未來AI戰略的全面布局。扎克伯格在過去十年由於反壟斷監管壓力而鮮少進行高額併購,但此次大手筆的投資正反映出他對AI產業的強烈信心與決心。Meta希望借助Scale AI在數據標註及資料基礎建設的優勢,加速自家大型語言模型與生成式AI的開發效率。更進一步,汪滔領導的團隊將使Meta得以在激烈的AI軍備競賽中快速落地高效能產品。 然而,Meta投資Scale AI的消息也引發產業內的反應與競爭態勢調整。知名AI開發商OpenAI及Google均開始逐步減少與Scale AI的合作,OpenAI特別著眼於尋求更多元且專業的數據供應商,以降低對Scale AI的依賴,避免可能的商業情報洩露風險。OpenAI官方表示,過去一年已陸續減少與Scale AI的合約,目前Scale AI僅占其數據需求中的少部分;而Google亦因類似顧慮調整合作策略。這反映出台灣及香港市場熟悉的AI產業競爭局勢正快速變化,巨頭間不僅在技術研發上互相角逐,連資料供應鏈的掌控權也成為核心戰略。 Scale AI方面表示,公司將保持獨立運營,重申對客戶資料安全的承諾沒有改變。該公司近年來逐漸聘用了高學歷承包商,參與更複雜AI系統的開發,意圖提升人工智慧在多領域的應用精準度與廣度。這種策略不僅拓展了其業務範圍,也為Meta帶來了強化AI訓練數據的核心能力。 整體而言,Meta此次以148億美元入股Scale AI,不只是一筆龐大投資,更是其在全球AI領域布局的里程碑。藉由引入汪滔的領導力及整合優秀的數據資源,Meta希望在未來人工智慧技術的競爭中占據先機,推動通用人工智慧的突破,同時也讓全球AI生態鏈呈現新的格局與合作模式。 #Meta #ScaleAI #AI投資...
近期,Meta在Instagram上進行了一項引人注目的實驗:使用AI生成評論。這項功能允許用戶在瀏覽帖子時,點擊一個特殊的圖標,然後選擇由AI生成的評論內容。這種功能的出現,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思考:在社交媒體上,AI生成評論是否會成為未來的趨勢? 在這項實驗中,用戶可以看到由AI提供的三個評論選項,例如對於一張照片,AI可能會建議「可愛的客廳布置」或「喜歡這個溫馨的氛圍」等評論內容。這些評論由AI根據照片的內容自動生成,讓用戶可以快速選擇並發表自己的評論。 這項功能的出現,無疑是Meta在AI技術上的又一項創新嘗試。近年來,AI技術在各個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尤其是在社交媒體平台上,AI已經被用於生成內容、自動化工作流程等方面。然而,AI生成評論是否能夠提升用戶體驗,或者是否會使社交媒體變得更加「機械化」,這些問題仍然值得深入探討。 在社交媒體上,評論是用戶之間互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評論,用戶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與他人進行交流,並建立社群關係。然而,隨著AI生成評論的出現,是否會削弱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互動,或者是否會使評論變得過於千篇一律,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思考。 此外,AI生成評論的出現,也引發了對於用戶隱私和數據安全的關注。由於AI需要大量的數據來進行學習和生成內容,因此,如何確保用戶數據的安全和隱私,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挑戰。 綜上所述,Meta在Instagram上測試AI生成評論,無疑是社交媒體發展的一個新嘗試。這項功能的出現,既可能為用戶帶來便捷,也可能引發新的挑戰和問題。未來,如何平衡AI技術的應用與用戶體驗的提升,將是社交媒體平台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最後,隨著AI技術的不斷發展,社交媒體的未來將會如何演變?是否會出現更多由AI驅動的創新功能?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持續關注和思考。 #AI生成評論 #社交媒體未來 #Meta創新實驗 #Instagram新功能
自人工智慧(AI)快速發展以來,開源與封閉系統之間的爭論一直是業界關注的焦點。最近,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罕見地承認,公司在開源議題上「站錯邊」,這一發言迅速引發 AI 界熱議。這是否意味著 OpenAI 會改變其發展策略?開源 AI 又將如何影響行業未來? Sam Altman 的態度轉變 一直以來,OpenAI 以「人工智慧應造福全人類」為宗旨,但隨著 ChatGPT 等強大 AI 產品的推出,公司逐步從開源轉向封閉策略,並限制其核心技術的外部使用。這一政策導致部分開源社群的不滿,認為 OpenAI 已違背初衷,變成另一家高度商業化的科技巨頭。 然而,在最近的一次訪談中,Sam Altman...
Meta近日宣佈將全面停止與第三方事實查核組織的合作,並計劃在Facebook、Instagram及Threads重新引入更多政治內容。這一決策在科技和新聞界掀起了巨大波瀾,相關組織與公眾對此反應兩極,擔憂錯誤資訊將捲土重來,對資訊可信度帶來挑戰。 1. Meta終止事實查核合作的決定Meta自2016年起便與多家第三方事實查核機構合作,以打擊平台上的虛假資訊。然而,該公司於2025年宣佈將結束這項合作,轉向使用類似X平台的「社群註解」(Community Notes)系統。這套新機制允許用戶自行標記及註解內容,取代專業事實查核員的角色。 Meta指出,新系統旨在促進社群參與,讓用戶共同維護資訊的準確性。公司聲稱這種方式將能避免過去事實查核制度中潛在的政治偏見問題。然而,與Meta合作多年的查核機構對此決策感到震驚與失望,擔憂失去合作關係將對其財務狀況及業務運營造成打擊。 例如,Lead Stories聯合創辦人艾倫·杜克表示:「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這項決定,對於我們和其他查核機構來說,這將帶來重大影響。」許多組織表示,他們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得知此消息,感到被Meta拋棄。 2. 政治內容將重返Meta平台除了終止事實查核合作,Meta還計劃重新允許更多政治內容在其平台上流通。這與先前限制政治內容的策略截然不同,反映出Meta對內容管理政策的重大轉變。 Meta全球事務主管喬爾·卡普蘭在聲明中指出,這項改變旨在促進「更自由的言論表達」,讓用戶有機會接觸多元觀點。然而,這項政策調整也引發質疑,批評者認為此舉將導致錯誤資訊與煽動性言論更難控制,特別是在即將來臨的政治選舉期間。 許多觀察家擔心,新系統將依賴用戶提交的社群註解,缺乏專業查核員的審核標準,無法有效應對複雜的資訊安全問題。他們指出,假消息的傳播速度與精細度可能超出一般用戶的辨別能力,導致錯誤資訊更難以遏制。 3. 未來資訊管理挑戰與影響Meta的新策略標誌著該公司在內容管理政策上的根本變革,對全球資訊生態將帶來深遠影響。一方面,社群註解系統可能提高用戶參與度,促進更透明的內容評估流程;另一方面,放棄專業事實查核可能加劇虛假資訊問題,削弱平台的可信度。 Meta面對的挑戰在於如何在促進言論自由與維護資訊準確性之間取得平衡。過去的合作模式雖然能依靠專業團隊監控內容,但也引發偏見和審查的爭議。新模式則更加依賴群體智慧,然而其效率和準確性仍待驗證。 結論Meta終止與第三方事實查核組織合作並重新開放政治內容的決策,為其資訊管理政策帶來重大轉變。此舉既可能推動言論自由,也可能讓虛假資訊的風險升高。 這些變革不僅影響Meta平台上的內容質量,也對社會資訊環境與未來選舉過程產生潛在影響。隨著社群註解系統取代傳統查核機制,Meta的這場實驗將成為科技界關注的焦點,其效果與挑戰仍需時間檢驗。
探索人工智能如何改變世界的下一章 Benedict Evans,一位享譽全球的科技分析師與策略家,最近於赫爾辛基的 SLUSH 2024 年度峰會上發表了題為「AI Eats the World」的演講,再次為我們提供了深刻洞見,揭示人工智能 (AI) 技術如何在全球範圍內重塑產業生態。他的分析不僅深入淺出,更針對當前的科技趨勢提出了耐人尋味的問題。 AI 的驚人崛起:從 ChatGPT 到 OpenAI 的估值 Evans 的演講以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作為開場:根據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的說法,在其職業生涯中,只有兩項技術是真正革命性的──圖形用戶界面 (GUI) 和 ChatGPT。這一評價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具衝擊力的視角,展示 AI 技術的潛力。...
想將你手繪的公仔變成動畫嗎?Meta新推出的Animated Drawings平台就能幫你實現!這個AI工具不僅簡單易用,更能讓你在短短幾步內,將靜態圖片變成動態動畫!影片中會詳細介紹每個步驟,從上載圖片到調整動作點,一切都變得非常簡單! 🔍【內容包括】🔍 – 示範如何使用Meta開發的Animated Drawings工具 – 教你如何從上載圖片、框選角色、修正動作到標記角色關節 – 學習如何修正角色的動作點,讓動畫更自然 – 直接下載或分享動畫至社交媒體,讓更多人看到你的創意作品 [AI學堂] 新AI搜尋神器💡 OpenAI SearchGPT 能否擊敗 Google💥 跟ChatGPT又有分別嗎🔥https://youtu.be/81l9h3SF57M [AI學堂] 不會說日文的我,竟然用AI說流利日文🌍 教你用HeyGen創建虛擬分身,免費平台教學🎥https://youtu.be/1rW8KfprMtY [AI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