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蓬勃發展,OpenAI的ChatGPT在全球廣泛使用,其強大的語言理解能力為用戶帶來極大便利,然而關於隱私與資料安全的顧慮也日益突出。2025年,隨著法規日益嚴格及AI技術普及,了解在使用ChatGPT時不可透露的重要資訊,成為保障個人及企業數據安全的關鍵。
首先,絕對不可透露的個人識別資訊(PII)包括全名、出生日期、身份證號碼、地址、電話及電郵等,這類資料能明確識別個人身份。儘管OpenAI公開表示不會故意保留此類資訊,但系統的資料庫中仍存在被駭客入侵或程式漏洞導致資料外洩的風險。一旦個人敏感資料外洩,可能導致嚴重的身份盜用、金融詐騙及釣魚攻擊,對當事人造成巨大損失。用戶務必避免在ChatGPT中輸入任何可能暴露身份的細節,以降低潛在危害。
其次,密碼及登入憑證亦屬高度敏感資訊,絕不可分享。過去曾爆出超過22.5萬組OpenAI帳號憑證遭惡意軟體竊取,這些憑證被公開在暗網,若遭入侵者利用,不僅可存取完整聊天紀錄,更可能操縱帳號進行進一步攻擊。此外,ChatGPT在資料傳輸過程中存在被截取的風險,員工在商業環境中為尋求工作便利,常直接複製公司文件或機密內容輸入AI,無意間將企業核心機密暴露於風險中。企業應積極推行適當的AI使用政策,並採用企業版ChatGPT來加強數據加密與管理。
健康紀錄、醫療資訊也是敏感範疇,不適合使用於ChatGPT。因為這類資料受到嚴格隱私法規保護,如GDPR(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及HIPAA(美國健康保險攜帶與責任法案),不符合合法分享的標準。ChatGPT目前在遵循GDPR等隱私規範上仍有不足,特別是資料保存時間無明確限制,使用者即便刪除聊天紀錄,資料仍可能被OpenAI保留數十天甚至無限期,形成明顯的安全隱憂。
第四,智慧財產權和商業機密不應在ChatGPT中公開。企業內部的產品規劃、合約條款、專利資料乃至策略文件,一旦被輸入公共或非授權的AI平台,可能遭非法使用或外洩,造成商業損失。即使OpenAI提供暫時性聊天模式及資料不納入模型訓練的選項,這些防護措施並非百分百可靠,故嚴控機密資訊的輸入仍不可避免。
最後,心理諮詢或個人情感類對話亦需慎重。OpenAI的CEO Sam Altman曾表示,使用AI進行的對話目前不具備法律上的保密保障,與心理治療師的專業保密義務截然不同。若用戶在ChatGPT透漏高度私人或心理健康資訊,該數據可能在法律案件中被調閱,缺乏足夠的隱私保護,這對用戶的心理安全構成挑戰。
面對以上潛在風險,建議用戶和企業採取多項措施以減少資料外洩危機:
- 利用OpenAI設定中的「資料控制」功能,關閉「Improve Model for Everyone」,避免個人資料被用於模型訓練。
-
使用ChatGPT的「Temporary Chat」模式,確保聊天內容不被永久保存。
-
企業導入專為商務設計的ChatGPT Team與Enterprise版本,強化資料加密與自訂保存政策。
-
定期清除聊天紀錄,避免敏感數據累積。
-
員工教育與規範管理,禁止在聊天過程中輸入任何個人或商業敏感資料。
隨著AI監管政策逐步健全,OpenAI依然面臨政府與用戶強烈要求提升數據合規性的壓力。未來,保障用戶隱私與維護企業安全將成為AI生態不可或缺的基石。唯有用戶提高警覺、合理使用,才能在便利與風險間取得平衡,在AI日益深入生活的年代保護自己與組織的數據安全。
#AI隱私 #數據安全 #ChatGPT風險 #隱私保護 #企業合規
追蹤以下平台,獲得最新AI資訊: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rjackeiwong/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rjackeiwong/
Threads: https://www.threads.net/@drjackeiwong/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drjackeiwong/
Website: https://drjackeiwong.com/